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并购重组大时代 四出大戏上演

  A股市场并购重组风起云涌,上市公司上演着一出出特点鲜明的大戏,有成功也有失败,比如重组失败股价暴涨、投机性重组不断、重组专业户屡败屡战、频现高溢价重组等,本期将为投资者梳理最值得关注的四出大戏。

  1

  重组失败成股价助推剂

  昨日,宣布终止重组的丰华股份复牌一字涨停。公司称,由于与交易方就标的资产的交易价格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无法形成重组方案,并承诺六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事实上,这并不是特例。在部分公司重组成功股价一飞冲天的同时,近期A股市场上重组失败后复牌首日股价暴涨的戏码也正接二连三地上演。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大约有40余家公司宣布终止重组或终止筹划重大事项,但如兔宝宝、南天信息、九洲电气、江苏舜天等数家公司股价在复牌后都连续涨停。南天信息8月8日复牌以来累计大涨近九成,兔宝宝、太极集团、东方锆业等复牌至今累计涨幅也超30%。 

  业内人士表示,重组失败成为股价上涨的助推剂,与当前大盘环境和后期是否存在重组预期密切相关。一方面,近期大盘持续走好,前期停牌时间较长的个股复牌后存在补涨需求;另一方面,即便失败也并不意味着后续就不会重组了,一些停牌前股价走势相对平稳以及确定性较高、优质的重组标的仍会使市场对后市重组预期抱有希望,毕竟并购重组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2

  投机性并购重组频现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乏故事。今年以来,并购重组热潮推动了不少相关个股股价飙涨。数据显示,在今年以来重组成功或正在实施的上市公司中,年内涨幅超过100%的个股就有50家。并购重组的财富效应不仅引发了投资者的追捧,也推动上市公司纷纷涉足试图搭上“顺风车”。

  然而个别公司存在追逐热点概念,通过跨界投资、业务转型等方式迎合市场炒作的嫌疑,往往是股价大涨但并购重组无实质性进展。对此类公司而言,重组事项就如同六月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股价也会在疯狂上涨后跌回原形。值得一提的是,此类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往往借利好消息助推股价上涨的同时,通过二级市场频繁减持套现获利。此外,今年以来重组夭折的上市公司中,也不乏因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调查,从而导致股价一落千丈的。

  业内人士表示,对可能涉嫌炒作、内幕交易的并购重组,普通投资者应学会擦亮眼睛,理性分析上市公司并购动机,规避大股东频繁减持的上市公司,切忌盲目跟风炒作。

  3

  “重组专业户”屡战屡败

  在并购重组市场,“一次看对眼”的成功案例不少,但交易双方更多是经历了寻寻觅觅的艰辛。不少上市公司更是不辞劳苦一直奔波在重组的“康庄大道”上,重复上演“停牌-重组失败-复牌-停牌”的故事。

  从时间上来看,公司偏爱锁定期一过立马重启重组事宜。去年最后一天,三维丝因筹划资产重组事项开始停牌,后因当前资产重组的某些实施条件尚不成熟于2月13日宣布终止筹划相关事项并复牌,并承诺在6个月内不再筹划相关事项;然而就在8月18日,也就是锁定期结束后的第五天,三维丝便“闪电”重启资产重组事项,目前仍处于停牌中。事实上,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三维丝去年曾两次筹划重组事宜,但均未成行。堪称“重组专业户”的万好万家,2007年通过借壳上市开启重组之旅。2008、2009年两度重组均告失败,因业绩持续低迷,2013年7月再次拟卖壳重组仍然失败。时隔半年,万好万家上月末再次发布重组预案,拟采取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三家文化传媒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自借壳上市以来万好万家业绩表现并不好,此次推出的高达30亿元重组方案,其中两个并购对象曾折戟IPO,加上自身经历多次失败重组,能否通过尚不明朗。

  4

  高溢价重组成常态

  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中给予标的一定溢价已成惯例。不过,在一波又一波市场炒作推动下,热门资产的估值泡沫也越吹越大。从今年并购案例来看,高估值、高溢价并购大戏屡见不鲜,且大多涉及文化传媒、互联网、手游等二级市场的炒作热点,不少传统行业斥巨资并购以谋求产业转型。

  据统计显示,在今年以来发布并购重组公告的146家上市公司中,有107家公司溢价率在100%以上。其中,拓维信息、游族网络、中大股份、掌趣科技等23家上市公司的溢价率更是超过了1000%。如昨日刚刚复牌公布重组预案的明家科技拟收购数字营销金源互动100%股权,后者净资产评估增值额为4.13亿元,溢价近26倍;4月份主营煤炭业务的爱使股份拟收购游久时代网络游戏公司,此次交易价格为1.18亿元,较游久时代经审计的净资产账面价值溢价幅度更是高达4085.86%。

  业内人士表示,频繁高溢价并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对热点的盲目追逐,而且软件通信、文化传媒业等新兴行业资产难以有统一的评估标准,在市场追捧下资产评估公司也会有所偏倚。并购后一旦无法达到预期,高估值背后隐藏的透支未来业绩的风险就暴露出来,高收购成本最终还得由投资者来买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