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业六年展翅载梦大航空 国际化开拓实现重大突破
2008年11月6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航工业)挂牌成立,这是我国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六年来,中航工业全力打造覆盖航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榜的排名6年急升248位,被誉为是中国“飞得最高、飞得最快”的品牌。
中航工业重组成立五年多来,资产总额从3100亿元增加到2013年底的6760亿元;营业收入从1510亿元增长到3489亿元,年均增长约18%;利润总额从69亿元增长到140亿元,年均增长约15%;连续6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从426位上升到178位,6年累计上升248位,在世界航空航天与防务板块位列第6位。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评定中航工业的品牌价值近905.69亿元,名列第25位,誉为中国“飞得最高、飞得最快”的品牌。
大手笔併购 崛起第三极
中航的腾飞,是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积极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的结果。中航工业先后併购奥地利最大的航空製造企业FACC,这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首次海外併购,也是亚洲航空製造业首次併购欧美航空製造企业;收购了全球第二大通用飞机製造商美国西锐公司;收购了美国EPIC涡桨飞机公司、大陆航空发动机公司。在非航空的相关领域,中航工业併购了美国耐世特汽车零部件公司、日本NEC液晶株式会社,入股德国洪堡建材成套设备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吸纳国外优秀企业,促进了中航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提升了中航工业在世界航空产业链中的位置。
利用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佔领全球市场,这些过去看似难以实现的目标,如今在中航工业已经变为现实。中航工业对西方国家企业的併购,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日本经济新闻》为之惊呼:中国将成为世界飞机产业的“第三极”。
五年跃升,在“速度为王”的市场竞争中,中航工业围绕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累计完成了9项国际併购,目前拥有180家海外机构,分布在近70个国家和地区,利润3.9亿元,整体迈入了建设有影响力跨国企业集团的新阶段。
瞄准一流 实现同台竞技
中航工业科技人员瞄准一流,突破尖端核心技术,使我国跻身于能够系列化、信息化、体系化发展航空装备的国家行列,实现了从“望其项背”到“同台竞技”的转变。“枭龙”战机开闢了军贸发展的新纪元,2009年与巴基斯坦签订出口第一批42架的合同,总金额达到10亿美元,刷新我国军贸单笔金额纪录。以 大运为代表的系列运输机,标誌?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之后第4个能够自主研製大型运输机的国家。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先进高级教练机“猎鹰”位列当今世界三大著名教练机。“翼龙”无人机等满足中高端客户特殊需求。成熟产品K8获得新客户信赖,开拓了南美市场,五年来K8系列飞机累计出口79架,共计出口300馀架,佔国际同级教练机市场的70%。
以“枭龙”、“猎鹰”、K-8飞机、“翼龙”无人机和“霹雳”系列导弹等为代表的中国航空防务精品品牌,丰富了我国航空军贸产品谱系,实现了军贸产品由二代机向三代机、由有人机向无人机的转变。
一个前途无限的中国需要一个无比强大的航空工业,“中国梦”怎能缺少“航空强国之梦”?梦想的实现,需要拼搏、奉献,更需要智慧和创新精神。中航工业正在“创新引领铸利剑,笑傲苍穹竞风流”的精神激励下,载着“大航空”的强国之梦,振翼翱翔。
===================================
国际化开拓是中航工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中航工业致力于利用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佔领全球市场。
中航工业国际化经营收入连续五年增长,由2008年的214亿元上升到2013年671.2亿元,6年增长了3倍多。进出口总额由2008年的60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100亿美元,年均增长了26%。中航工业依託国际合作、国际贸易、海外投资为主的“三驾马车”,加速推进了从传统国企向跨国公司的转变。
从2010年开始,波音首次选择中航工业所属的渖飞、成飞、哈飞等子公司作为波音787专案相关部件的唯一供应商。成飞民机公司是波音787方向舵、副翼、扰流板的唯一供应商,哈飞公司是波音787翼身整流罩面板全球唯一供应商。垂尾前缘是波音787飞机研製中技术含量最高、挑战性最大的专案,经过持续攻关,目前渖飞民机公司已经成为波音787专案垂直尾翼前缘的全球唯一供应商。在空客、庞巴迪的多个专案中,中航工业也成为唯一或金牌供应商。
五年来,中航工业从技术合作、管理合作,跃升到了商业模式合作的国际合作最高境界。2010年中航工业与庞巴迪公司签订协议,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开展C系列飞机的研製、生产和销售。2011年1月,中航工业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以各佔50%股份的伙伴身份合资成立民用航电合资企业。
中航工业还在欧洲、北美建立了海外研发中心,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500馀人,耐世特、FACC等成功实现了海外上市,参与主办的珠海、天津等国际航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积极参加巴黎、俄罗斯、迪拜等国际航展,歼-10飞机、L15飞机、枭龙飞机的优异性能吸引了高度关注,国际化开拓的辐射效应日益凸显,中航工业的品牌价值持续攀升。
========================
收购美国“空中小宝马”
中航工业2011年突破美国安全审查,成功收购号称“空中小宝马”的美国西锐飞机製造公司,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西锐公司当时是全球领先的小型私人飞机製造商,位列该领域全球第二,2008年以前,西锐公司经歷了高速发展,年交付飞机达到700架以上。产品逾65%销售北美地区,其他为巴西、英国、澳洲、法国、德国等国际市场,拥有30多个国际销售中心,市场辐射全球。然而,其时遭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打击,公司经营一落千丈,为中航收购提供了难得机遇。
2010年初,买卖双方接触,商谈收购。几轮报价及谈判后,双方于2011年2月2日正式签订合併协议。2011年3月1日,中航通飞宣布,通过海外设立的子公司,以合併方式收购西锐公司100%股权,并承接其既有债务,西锐公司股权价值约8600万美元(企业价值2.1亿美元)。
双方签订的併购协议需要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批准,这是交易后期的重要环节。
本次收购极具敏感性。收购方中航工业带有军工企业性质;被收购方西锐公司也有向美国军方提供服务的订单,部分零件产品名列美国出口管制清单。CFIUS审查歷来以严格著称,何况有美国国会议员致信财政部长,认为将西锐出售给中国可能导致美国国家安全风险及失业风险。政治和舆论压力增加了安全审查的难度。
中航通飞首先借助当时中美第三次高层战略对话的机会,为本次交易营造了积极的政治氛围,并与投行、律师精诚合作,聘用专业的公共关系团队,向美国地方政府、议员展开有力的游说,最终,这项交易在CFIUS进行了75天的审查后,于同年5月23日获得批准,6月24日交割完成。
本次交易,双方的市场和销售网络形成互补。中航通飞打入美国、西欧等目标市场,同时,把西锐产品引入中国,形成协同效应。併购完成后,2013年一季度,西锐飞机的细分市场佔有率达到36%,再创歷史新高,同年,登上了全球活塞类固定翼飞机市场佔有率世界第一的宝座。
此案是中航工业最大的海外併购交易,也是中国航空业首次併购欧美发达国家飞机整机製造企业,极具标誌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