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北上广深等内地一线城市外,苏州有望成为首个经济总量超越香港的二线城市。这座全球知名的製造业重镇,正积极发展各类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储备动力。多位在苏州投资创业的港商指出,苏州在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鼓励创新创业方面的努力,将令这个製造业重镇焕发新生,而这正是当前香港所缺乏和需要借鉴的。
苏州歷来在中国经济版图中佔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之后,当地乡镇企业率先崛起。此后,苏州又成功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及外资製造业向中国迁移的歷史机遇,积极对外招商引资,迅速成为外资企业云集的製造业重镇。
GDP在内地城市排第六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包括14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落户苏州的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资企业)已经超过1.6万家,歷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投资集中于製造业领域,由此直接带动了苏州工业总产值和经济总量的持续攀升。
2013年,苏州实现工业总产值约45389亿港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38658亿港元,在内地各大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同期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约16555亿港元,在内地各大城市中仅居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之后,与香港的差距仅4413亿港元。而在十年前的2003年,苏州的GDP仅约2629亿港元,与香港的差距超过9384亿港元。按照这一态势,苏州经济总量超越香港已是指日可待。
持之以恆布局产业转型
不过,製造业发达既是苏州的优势,也是其劣势。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製造业持续低迷,苏州也不例外,经济承受着巨大的下行压力。
在此背景下,从2010年起,苏州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软件和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製造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出台系列配套扶持政策。在一系列极具竞争力的优惠条件吸引下,大批高科技企业来到苏州投资创业,促使苏州的产业结构在近几年持续发生变化。2013年,苏州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0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768亿港元,佔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43.4%,比2012年提升2.1个百分点,全市新兴产业已覆盖製造业行业的65.8%。
不少港资企业亦热衷落户苏州。2012年,和记黄埔集团旗下和记黄埔医药开始在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兴建新药开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和黄医药(苏州)总经理吴振平坦言,公司当初曾考察内地多个城市,最终选择落户苏州,其主要原因就是当地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很大,且服务意识很强,帮助企业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
港对新兴产业扶持少
吴振平认为,苏州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具巨大潜力,前来创业的“海归”越来越多,创业氛围越来越浓,而在香港则感受不到这种氛围。在苏州创业多年的盈联智能集团CEO关志恆也表示,香港对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互联网产业扶持太少,而苏州显然对此更为重视,这可能会成为苏州经济迅速赶超香港的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