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正视“群租”背后的民生艰辛



  图:为了一个住房梦,人们有?不同的奋斗

  日前,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门出台新规,对“打隔断”等群租乱象进行整治。这则新规一经出台便引发争议,不少民众通过微博、论坛等方式表达不解和反对,其中集中性的意见为,此条款忽视了租房者的艰辛。有网民吐槽道,“有头髮谁愿意当癞痢头?谁喜欢每天起早贪黑,吃着地沟油,喝着三聚氰胺,挤着地铁公交,晚上还要在房间被隔成N个‘鸽子笼’的合租房里住?真想治理就应该治理那不吃不喝三十年也买不起的天价房吧!”

  这种抱怨虽然有点偏激,但也道出了问题的真谛。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内地城市住房租金自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持续上涨趋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民众工资收入水平并未有明显提升,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些年轻人的“房租与收入比”高达40%以上。这部分群体的生活状况决定了单独租房的不经济性与不现实性。

  诚然,“群租房”存在诸多治安、消防和安全隐患,但两者之间也并不天然具有因果联繫。“法不禁止即自由”,从目前的法律来看,并没有禁止承租户“群租”的法律规定。而《业主公约》的具体内容应该是业主与租户协商后经过相关程序达成的协议,管理部门只能制订程序、监督审核,不该对公约中出租房面积大小等等作出具体限定。因此,暂且不论此新规是否合乎情理,单单相关部门将职能意愿加进“公约”本身就有逾权之嫌。

  其实,“群租禁令”并非头一回出现,之所以隔几年就要出台一次,恰恰证明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政令实施效果差强人意。除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进门难、认定难、执行难”等问题之外,关键的弊病在于它“只堵不疏”,难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应该看到,群租氾滥背后是艰难的民生现状,群租市场的繁荣折射出的是城市住房供应结构性的矛盾。政府当真要施以行政干预,就应当体现权利与义务对等,一方面,应以“市场化手段、公益化目的”稳定租赁市场价格,或核定受益对象发放租房补贴,缓解年轻人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困难,否则政府就没有权力强制禁止群租房的存在。

  另一方面,针对非传统意义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公租房、廉租房等房源,且应打破受益群体的户籍限制,让这部分“夹心层”群体能获得安身立命之地。在这方面,香港拥有被视为全世界最成功的居民安居工程,当中离不开香港政府的长期投入、高效的财政计划,及公屋管理部门高效务实的专业运营,这些经验可为中国内地刚刚起步的廉租、公租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宝贵的借鉴。

  从房价、租金持续高昂的态势,从“胶囊公寓”、“地下标间”到“蛋形蜗居”,一脉相承的新闻烘托出的是一种极端无奈的生活状态。如何妥善解决,确保民众基本的租房权利和居住尊严,是考验政府智慧且牵一动百的复杂工程。倘若不能化解蚁族们的住房矛盾,“群租房”就必然有顽强的生存土壤,即便简单粗暴的禁令出台了,相信它仍会改头换面继续存在下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