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提出明年五大经济任务,“去槓桿”即是其中之一。针对中国金融领域的“槓桿化”风险以及如何“去槓桿”,多位金融专家表示,“去槓桿”所指的金融风险,其源头主要来自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尤其是殭尸企业令中国金融机构承担风险。而要有效地“去槓桿”,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针对会议公告提出的“去槓桿”任务,外界分析普遍认为,“去槓桿”主要即针对防止金融领域风险而言。以股市为例,2015年中国股市在一轮牛市之后遭遇暴跌,槓桿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后监管部门为防止高槓桿风险,开始限制两融,并严查场外配资。
殭尸企阻资源合理配置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表示,“去槓桿”所指的金融风险,其源头主要来自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企业中的过剩产能,以及借新债还旧债的情况,都不利于资源配置到新兴产业和产品上。正是这些殭尸企业让金融机构承担着风险,使金融机构不能轻装上阵,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更合适的成长领域。
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会议公告提出,对信用违约要依法处置。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要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也表示,“去槓桿”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去除金融领域的风险,首先要把“去槓桿”和“去产能”结合起来。其次,要关注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金融风险问题。
谈及如何“去槓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曾表示,“去槓桿”一方面要限制负债总量;另一方要提高权益资本的比重,扩大自有资金的规模。为此,必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扬表示,“去槓桿”是当前世界经济回暖的必要环节,落实到中国经济就是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并重点关注三方面结构调整:一是期限错配,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债务中,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二是应大力发展长期信用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是应依据收入和支出、责任匹配的原则,积极调整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