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前《人民日报》刊登“权威人士”的访谈内容,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评论让人应接不暇。我们认为,“权威人士”这时候发声更多是为了统一思想,避免各种鱼龙混杂、混淆视听的言论误导市场。由于访谈採取问题导向的形式展开,主要是回应最主要的问题,因此不宜断章取义,片面地去夸大、曲解。对于短期的具体问题,例如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宏观政策取向,“权威人士”并没有提及,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因为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有具体涉及。/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 李慧勇
全文梳理下来,“权威人士”提到的三个观点,即中国经济“L形”;货币政策不能大水漫灌;股票市场应该回归本来功能,不能成为保增长工具,似乎对中国资本市场是不利的。但如果仔细权衡,其实也并不是那么严重。
经济筑底需三至五年
首先文章中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而是L形的走势”,并强调“这个L形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我们认为,这是对中国经济非常中肯的判断。早在2012年,我们就判断中国经济走势已经结束了L形的一竖,并开始走上L形一横,一直在7%上下波动,而这个横向调整的时间大约为三至五年。以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难比当时预计的要大,经济筑底的时间或较预期时间还要长。
“权威人士”强调中国经济L形的重点,并不是说现在才开始L形,经济还要下台阶,更多是回应关于中国经济U形回升的说法,强调要对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有充分的认识,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调整做好充足的准备。这和保增长并不矛盾,也不意味?会放弃6.5%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其次,“权威人士”提到的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要收紧。由于2008、2009年政策力度过大,导致了一些负面后果,2010年以来央行在国际国内等多个场合,一再表示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保证经济增长正常需要的流动性,又不至于引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货币政策不会收紧
我们认为在中国经济总体转型,通货紧缩仍是主要矛盾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总体宽松的总基调不会改变,具体节奏取决于宏观调控的需要。由于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平稳,我们认为,当前货币政策保持现有力度的可能较大。一是因为资金流出减少,美元汇率、人民币汇率稳定,没有必要通过过于扩张的政策做对沖;二是中国经济指标总体平稳,没有必要去加码。可以预期,央行将更多採用逆回购等常规手段维持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正常的资金需求。
第三,关于股市、楼市、汇市回归其本来功能的表述,目的是为了这几个市场健康发展,并不是否定维稳措施。泡沫对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一旦泡沫化可能当期有繁荣,但泡沫破灭之后代价是要加倍偿还的。去年股市的暴涨暴跌即是最近一个案例,而部分城市的楼市似乎正在上演类似的一幕,如果不加以引导,也很容易出问题。
鑑于此,“权威人士”才特别强调,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要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其出发点并不是不要这三个市场的稳定,更多是警示不要搞人造泡沫,做出有违经济规律之事。
股票市场料续维稳
“权威人士”对于股市定位的表述是“股市要立足于恢復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这并不是新的提法,早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有这个提法,中证监主席刘士余在记者招待会上也有强调。其初衷同样是希望能够完善制度来防范资本市场风险,保障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实际上,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A股市场依然非常脆弱,经常动辄剧烈调整,国家呵护股市对于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以及保障市场功能的恢復非常重要。一段时间内,国家队不但不会急于退出,更会寻找更有效的方式去稳定市场。因此,我们认为市场担心国家队要退出,不再维稳的想法实在有些过虑。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分析,我们认为市场对“权威人士”的表态理解过于粗暴、不够准确。从其本意来看,明确了当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大是大非的问题,指明了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正确发展方向,不仅不应该悲观,更应该因为消除了模糊认识而乐观。随?时间的推移和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明朗,市场对“权威人士”表态的认识将逐渐清晰,从而可以预期市场信心也将因此而修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