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之前谈到中国快速成立上海自贸区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区(本栏10月3日),改革内容很广泛但不是包罗万有,有些重要的项目未列入,而有些领域则不允开放投资。这主要是受制于上海的特殊条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不表示这些改革开放不会在其他地区或以全国性的形式进行。
无论如何,开放是自贸区试验的一大重点。在中国的开放史上,入世是个重要里程碑,其效果远比预期为佳,对外经贸关系得到大发展,预期的困难却未有出现或只属轻微。入世至今已逾十年,中国的开放度已比入世时承诺的扩大了不少。中国正日益融入全球化浪潮中,但扩大开放的空间及潜力依然很大,上海自贸区在开发这潜力上应会有一番作为。
然而自贸区的名称却有点误导。这本是国际间或独立关税区间开放经贸交流的协议,可以是双边或多边的,但上海一市却不会建成这种国际或区际自贸区。观其意义是建立更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故以自由港名之似较为贴切。
当然最终上海未必会或需要建成像香港、星洲般的自由港,让人财物自由进出,但仍可尽量趋近,从而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对外经贸的发展。相比全国上海在开放上既可先行一步,在开放程度上也可保持较高水平,并由此扮演全国的开放窗户角色。
另一方面,所谓建立上海自贸区相当于中国第二次入世,却是言过其实的不当比喻。首先,自入世后中国仍不断扩大开放,并不停留于入世承诺的开放程度,自贸区只是在这方面踏出的又一步。其次,自贸区方案并非国际协议,也非单只有对外开放的内容,其中还有很多重要的改革及发展措施。至于自贸区如“迷你香港”或“再造香港”等说法,同样是言过其实。
正如一直以来的开放行动般,自贸区亦有参考香港的做法,在自由化及国际化程度上亦必逐步趋近香港,但终归是内地特别是上海的开放模式,故必将有很多与香港不同之处。原因是沪港间在政制、法制和经济体制、结构等各方面都有巨大差异。
值得注意者是,有评论将自贸区的建立与国际上的区域经济协作连繫起来,特别是正在洽谈中的泛太平洋经贸伙伴关系(TPP)及泛大西洋经投伙伴关系(TTIP)等,但实际上并没有明显或直接的关系。建立自贸区的最根本理由,是中国必须完成改革开放重任以完善其市场经济体系,故想通过自贸区来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当然,从长远看这将有助提升中国的竞争力,从而可更有效地抗衡各种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区域协作安排,但要对付如TPP一类的安排,自有其他更具针对性的策略,而不是建上海自贸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