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从打开国门,有了舶来品、留学生,就有了无休止的土洋之争。
洋布与土布,洋房与土屋,洋路与土路,洋枪与土炮,洋小姐与柴火妞,洋八股与土八股,洋医院与土诊所,洋大夫与土郎中,洋钟表与土沙漏,洋奶粉与土奶粉,其优劣高低,一直是见仁见智,但总的趋势是洋玩意儿佔了上风,土东西落了下风,有的甚至日渐式微。就连国学大师梁启超有病也要看西医,最顽固的“国粹派”辜鸿铭也不拒绝电灯电话,末代皇帝溥仪也躲在故宫里学骑“洋车”。
曾几何时,当老外瞧不起中国人,留过学的中国人瞧不起没留过学的中国人,大地方的人瞧不起小地方的人,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时,最爱说的一个词就是:土包子!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里就说过:“有些人轻视本地干部,讥笑本地干部,他们说:‘本地人懂得什么,土包子!’”当年,从莫斯科留学回来的喝过洋墨水的王明、博古,也十分轻蔑地称根据地干部搞的那一套是“山沟里的马列主义”,他们自己要另立炉灶,却因食洋不化一败涂地,成为歷史笑柄。
如今,又有些地方把没留过学、没见过大世面的人称为土鳖、土老帽。高校里的老师,就有洋博士与土博士之分,留过洋的博士,不论是分房、奖励、补助,还是拿课题、评职称、受重用,都要比土博士优先,一路绿灯。土博士们虽然有气,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外来的和尚会唸经,谁叫咱是“土鳖”呢。驻华外企里,更是海归尽情表演的舞台,“土鳖”们只有站前台、打下手、当跟班的份,任你怎么努力,也很难有《杜拉拉升职记》里那种机会。
这让大大小小的“土鳖”们很憋气,一些有钱的“土鳖”就通过拼命花钱来证明自己,来压海归们的傲气,一掷千金,豪气干云,可是没想到,又被人戏称为“土豪”,说他们是“无脑消费”。譬如,一砸几千万去投资影视剧,别管懂不懂;买架私人飞机来炫耀,有事没事天上转几圈儿;婚礼大排筵宴,广请明星政要,可大把钱花了,最后还是被人看成是“很土的富豪”。
前不久,投资三百亿的青岛某影视基地举办了一场红毯秀,花重金邀请国际巨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妮可.基德曼、约翰.屈伏塔、伊万.麦克格雷格等全奥斯卡阵容亮相。虽然主办方不吝鉅资,可还是被网友戏称为“土豪会”,意思说这又是一次“无脑消费”,那些洋明星拿走了令人咋舌的“土豪金”,还留下了“此处人傻、钱多、气豪”的印象。
不过,这次“土豪会”有一个意外收穫,一批“土豪诗”不胫而走。这些“土豪诗”构思奇特,妙语连珠,虽是文字游戏,但也可见世态民风,令人忍俊不禁,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土豪我们在一起”,“蓝田日暖玉生烟,我给土豪揉揉肩”,“李白乘舟将欲行,看见土豪忙喊停。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土豪送我钱”,“两隻黄鹂鸣翠柳,我给土豪敬杯酒……”
土洋之争还将会长期持续。以洋字开头的人、事、物可能还会佔据优势。但咱与土有关的方方面面也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只要坚持努力发展自己,充实自己,美化自己,做强自己,“土鳖”也有春天,“土豪”也能大放异彩,“土奶粉”也会佔领市场,“土包子”也会成大气候,就像一九四○年代末进城的“土八路”。
到了那时,不仅会有人排队考“汉语託福”,抢购咱的“土奶粉”,重金请“土郎中”看病,还会有很多人真诚地发出邀请:“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而不是只赤裸裸地盯着你的“土豪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