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区域提供服务一年后,系统新闻发言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27日在北京表示,北斗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性能指标稳中有升。2014年起,将陆续发射性能更优的北斗导航卫星,计划在2020年左右完成覆盖全球的建设目标。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低纬度定位精度可达5米
冉承其介绍,北斗系统通过覆盖亚太地区的服务信号检测评估表明,系统服务性能满足10米指标要求,部分地区性能略优于指标要求。在北京、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地区,定位精度可达7米左右;在东盟国家等低纬度地区,定位精度可达5米左右。
目前北斗导航系统形成了基础产品、应用终端、系统应用和运营服务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国产北斗核心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全面突破,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相关产品已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通信授时、救灾减灾、车载导航等诸多领域应用。
按照北斗系统“三步走”规划,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2012年年底完成了第二步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卫星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第三步是建设覆盖全球的、性能更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预计到2014年年底前后将发射新一代的、性能更好的北斗导航卫星,开展全球系统的组网建设,2020年左右建成。
冉承其指出,北斗系统运行最少30颗可满足全球服务要求,但从备份可靠性角度需要发射更多卫星,未来40颗左右是基本考虑,并根据系统本身的稳定性,卫星的寿命及时地对卫星数量进行调整。
未来可保证60天自主运行
他介绍,届时系统总体性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到两倍,意味?现在的10米定位精度,那时候可以达到2.5米左右。如果进行增强系统的建设,还会有更高的提高,达到米级、分米级。
卫星寿命也将从现在约8年提高到10至15年。卫星系统的空间防护能力、组网自主运行能力还会进一步提高。即使没有地面支持的情况下,天上的北斗卫星也可以保证60天左右的自主运行。整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进一步增强。
此外,中国将更加推动北斗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共用。目前中国持续与美GPS、俄GLONASS、欧GALILEO等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协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