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昔日的中国光伏业领袖无锡尚德,已经被如今的行业新贵─顺风光电收入囊中。这宗备受业界关注的併购案,所有手续会在2月初之前完成。另一家行业巨头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合肥资产,四个月前被通威集团买下。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光伏行业的洗牌正在加速。
“淘汰落后产能和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是光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对本报指出,过去几年已有数百家公司出局,但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的集中度仍然过低,将来产业内的兼併整合将不断发生,产业垂直分工、水平整合、集群发展将是必然趋势。
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光伏行业新闻不断,破产倒闭、兼併重组的消息不绝于耳。在全行业持续亏损的大背景下,就连无锡尚德等一度大红大紫的龙头企业也轰然倒下,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更是难以倖免。
併购重组活动更趋明显
以江苏为例,这个东部大省的光伏企业最高峰时曾多达1000馀家,光伏组件电池产量约佔全国二分之一、全球三分之一。不过江苏省能源局局长陈勇近期披露,目前该省的光伏企业数量已减少到600家,即较原来减少近一半,仅最近半年多来,规模以上光伏企业就减少38家。
不过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在一方看来是前所未有的行业危机,在另一方看来却可能是难得一遇的投资机会。去年以来,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趁机在光伏行业大肆“抄底”,积极寻求合适的併购对象,特别是在国务院出台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中欧就“双反”达成妥协等利好消息刺激下,中国光伏行业的併购重组活动明显更趋活跃。
通过一系列併购重组,中国光伏行业原有的格局被迅速改写。有人黯然谢幕,自然也有人粉墨登场,除最为市场关注的“黑马”─顺风光电及其实际控制人郑建明外,一大批“抄底者”都在争相涌入光伏行业。例如中电投华北分公司收购海润光伏旗下光伏电站及其他项目,江苏旷达拟分步收购新疆国信阳光能源有限公司下属6个光伏项目公司的全部股权。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现在是‘抄底’的大好时机,再不行动就来不及了。”江苏一家机电企业董事长老李去年就有意通过併购进入光伏行业,但最终因为行业前景不够明朗而拖延至今,这令他后悔不已。不过,老李认为现在进入也为时未晚,目前他正忙于跟多家光伏组件企业紧密接洽,并和其中一家企业达成了併购意向。
“再不行动就来不及了”
对此,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亦持有和老李相似的观点。他说,未来光伏行业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讲究质量和品牌,市场资源配置会越来越趋于优化,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成千上万家企业之间混战不休。因此,目前严重过剩的产能必定会通过破产倒闭、兼併重组等形式来消化,对于尚处于困境中的中小光伏企业来说,如果没有赖以做大做强的核心竞争力,那就赶紧去“挂强靠大”,否则未来的发展将会非常艰难。
作为国内电线电缆行业产销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远东控股集团也于2011年跨界进入光伏行业,在江苏宜兴投资设立远东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微晶玻璃、光伏玻璃尖端产品研发和生产。
“我们投资光伏行业可谓适逢其时,刚刚形成产能就见到了復甦的曙光。”蒋锡培高兴地说,远东光电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同很多大型光伏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013年销售收入至少增长30%左右,高于集团25%左右的总体增速。同时,远东控股集团也在积极考虑併购其他优质光伏企业,但具体情况目前不便透露。
官方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实际上,官方也正在积极行动。在国务院去年7月公布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快推进企业兼併重组。光伏大省江苏也即将出台《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实施办法》,要求扎实推进产业升级和行业整合。
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志忠指出,江苏省政府将积极推动光伏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拥有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优势企业将大力扶持,对于一批实力弱小的高能耗企业则推动其兼併重组甚至关停淘汰。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王世江表示,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将难以享受金融扶持政策及其他扶持政策。
王志忠预计,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倒逼,光伏行业将会重新洗牌,并于今年迎来发展的转折点,最终在2015年左右涌现出一批能耗少、产量高、技术新的龙头企业,整个行业也由此重新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
==========================
业界呼吁优化补贴标准
随着中国光伏应用市场的启动,财政补贴资金将会大幅增加。业内人士呼吁,国家应对现行的补贴标准和考核指标进行优化,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真正发挥其引导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去年新能源补贴需380亿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坦言,随?光伏和风力等新能源发电规模的持续增加,每年所需要的补贴资金数额也在不断地增加。按照现行的补贴标准测算,去年需要补贴380亿元(人民币,下同),到2015年补贴资金的需求则会超过700亿元。如此高额的补贴将会推高全社会的成本,降低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同时也抑制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徐政指出,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将装机容量作为考核指标,虽然可以清晰的掌握建设规模,但也存在不少弊端。例如光伏发电领域就出现了争抢补贴指标,以次充好或大肆造假的不良现象;同样,在风力发电领域也出现了非理性规划与建设,大规模圈地、弃风现象普遍存在。
对此,徐政认为,以发电量为考核指标就可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理性规划与建设,防止相关企业弄虚作假。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有一个更全面的考核指标,这里面应该包含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推动效应。
政策正出现喜人变化
有业内人士注意到,政策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徐湘华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公布了《关于发挥价格槓桿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系列新政,规定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全电量补贴的政策,电价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0.42元;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自用有馀上网的电量,由电网企业按照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收购。
“从光伏系统商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比以前更为合理。”徐湘华说,以前的补贴都是补贴在光伏组件上,“你只要装上去,他就给你钱”,而新政的实施对于光伏行业的良性发展是相当有利的。
王骏认为,要想彻底解决光伏等新能源补贴总额过高和补贴标准争议等问题,最终还是需要通过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尽快降低新能源的发电成本。他说,科学技术的进步既拓展了新能源的发展空间,又提高了国家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例如近几年中国多晶硅冶炼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得光伏发电的建设成本迅速下降。另外,当前国家大力推动的分布式发电对资金补贴的要求强度则更低,这样使得有限的资金可以支撑更大的光伏市场规模,而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又会进一步促进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让整个产业步入良性循环。
=======================
产业兴勃亡忽 教训令人唏嘘
短短数年之间,中国的光伏行业犹如坐了一趟“过山车”,从各地政府极力推动的新兴产业变成产能严重过剩的调控对象,一些光伏企业也从众人追捧的明星企业沦为政府和银行都急于脱手的累赘。如此鲜明的对比实在是令人唏嘘,其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实在值得深思。
纵观中国光伏行业短暂的发展歷程,不难发现,光伏行业虽然名为新兴产业,但是并未摆脱很多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其由盛入衰也早有苗头,甚至早在刚刚起步时就埋下了种子。
盲目扩张酿苦果
最初中国光伏行业“两头在外”,上游的核心技术及多晶硅产品严重依赖进口,下游的市场也完全受制于人,中国的企业只是在进行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来料加工”,这与中国其他低端代工企业并无太大区别。
此后中国终于掌握多晶硅生产技术时,相关企业一哄而上,完全不顾市场的实际需求。据统计,2012年中国共有多晶硅生产企业60多家,年产能近40万吨,与当年国内总10万吨的需求相比,明显严重供大于求。更为严重的是,其中很多企业所採用的生产技术都是国外淘汰的低端产能,其生产成本超出国外先进企业的一倍左右,这样的企业有何竞争力可言?
终于,危机来临,中国的多晶硅企业开始尝到自己种下的苦果。到2012年底,中国6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仅有4至5家在勉强维持生产且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另外九成以上的企业处于停产状态。目前这一局面虽略有改观,但停产企业仍佔八成左右,去年三季度中国多晶硅总产量为2.1万吨,其中保利协鑫旗下的江苏中能一家就佔总产量的63%,而且江苏中能的产能也未得到全部释放。昔日亚洲规模最大的多晶硅片生产企业──赛维LDK则处于破产边缘,其他企业的处境可想而知。
光伏组件电池企业的发展歷程和当前处境也大抵类似。以江苏省高邮市一个名叫天山的小镇为例,这个总人口不到3万的小镇一度聚集了近80家光伏组件生产及配套的中小企业,成为业内颇有名气的“光伏重镇”。但在欧美启动“双反”调查后,天山镇的光伏企业全部陷入生存困境,目前除少数几家仍在勉力支撑外,其馀大部分企业早已不復存在。
地方政府责任大
对于中国光伏行业的悲惨现状,很多地方政府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畸形政绩观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在光伏行业起步之初即急于“大干快上”,即便是在出现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苗头之后也是热情不减。江苏省工商联的一份统计显示,高峰时期全国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的新兴产业;全国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在发展光伏产业,100多个已建设光伏产业基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光伏虽然被归入新兴产业之列,但其准入门槛并不高。很多毫无光伏技术和经验的投机者,只要投入一定资金购置生产线,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光伏行业,并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由于这些企业并不具备研发和创新能力,或者不愿在研发和创新上花费时间与金钱,被市场淘汰自然是迟早的事情。
如今,中国光伏行业终于在漫长的寒冬之后感受到了一丝春日的温暖,但愿经歷过危机洗礼的光伏企业和地方政府都能痛定思痛,摆脱陈旧的产业发展思维,化解以往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沉?,避免无序发展与恶性竞争,真正把精力放到研发创新与品质品牌上来,否则未来仍将陷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魔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