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超日债”违约事件爆发适逢“两会”召开,引发了市场关于经济结构调整艰巨性的讨论。分析指出,该事件反映出监管层有意改变市场对政府兜底的隐性依赖,促进更市场化的风险定价体系形成,金融市场风险定价及资源配置会朝更高效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也会注意守住底线,约束触发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
内地债券市场规模庞大,违约事件存在诱发连锁反应的可能。汤森路透此前对中国945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统计显示,在2008年至2013年间,公司债总规模从1.8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至4.74万亿元。标准普尔则估算,截至2013年底,内地公司债市场规模已达到12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3.51万亿元)。
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认为,债市首单违约事件将对民营高收益债产生系统性冲击,但避险情绪升温则利好高等级债券等安全资产。“事件将影响机构投资者行为,甚至可能影响社会融资总量、加剧经济下滑。”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乔永远则预计,“超日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更多问题将进一步暴露。甚至会引发第三轮“钱荒”的到来。
不过,昨日银行间债市反映并不明显,虽然早盘利率债收益率走势跌宕,但总体波幅有限。7年固息国债基准券──13附息国债20券报价对应收益率为4.45%4.36%,上一交易日尾盘则报4.40%4.38%。市场人士指出,信用债价格一个月前的大跌已将违约风险部分消化,因此昨日并未发生剧烈震盪。
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正生认为,超日违约事件应属个案,外界不必担心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央行誓守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政府或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无处不在,政府维稳增长的底线思维仍未动摇。另有私募债券基金总经理感嘆,对投资者而言,一个新的时代或将来临。“做债比胆大的时代过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