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内地和香港宣布“沪港通”后,各界关注其额度及风险监控。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昨日表示,“沪港通”为两地互惠互利,既可为本港吸引新投资者,亦可巩固本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地位,并有助内地巿场更趋多元化,双方证监都同意设定投资额度,确保金融安全。他又透露,只要条件成熟,其他惠港的措施陆续有来,而两地有关基金互认的讨论已到尾声。
“沪港通”将为香港股市增加新一批内地投资者,令市场更加多元化。陈家强昨日出席电台访问时表示,新安排将可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外地投资者亦可透过新政策进入内地市场,有利内地推动改革开放,并指“沪港通”有助人民币国际化,又指这次是史无前例的开放,故两地证监都同意设定投资额度,确保金融安全。
港绝不容忍内幕交易
根据港证监与中证监日前发表的联合声明,两方将会积极增强两地跨境监管和执法合作。两地证券监管机构将各自採取所有必要措施,以确保双方为保障投资者利益之目的,在“沪港通”下建立有效机制,及时应对各自或双方市场出现的违法行为。
与此同时,中央亦要求两地交易所及登记结算机构应当按照稳妥有序、风险可控的原则,积极推进开展“沪港通”的各项营运和其他工作,在完成相关的交易结算规则和系统、获得所有相关的监管批准、市场参与者充分调整其业务和技术系统、所有必需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准备就绪后,正式启动“沪港通”。
陈家强认为,“沪港通”应以风险可控、循序渐进的模式去做,并强调过去数年香港证监会成绩不错,“大小老虎”都打,香港亦绝不容忍内幕交易,打击力度受到国际认可,而未来内地与香港仍要就细节作出讨论。谈到投资额度,他说,当熟识相关制度后,需要时可加大额度,但短期内要小心控制额度。
学者料放宽汇兑上限配合
因应保密两年的“沪港通”,在毫无先兆下拍板开车,多家中资券商于上周五举行秘密会议,部分证券界不满港交所事前没有进行讨论。事实上,“沪港通”令内地人可直接通过内地券商买卖港股,原本依赖内地客户的本地中资券商角色的重要性势将大减。与此同时,“沪港通”为本地投资者买A股,但本地中资券商的本地客数目有限,料难以受惠于“沪港通”。
“沪港通”试点计划首轮额度为5500亿元人民币,城大经济及金融系兼任教授陈凤翔昨日出席“ACCA周年税务研讨会”上关注,若配额是按券商分配,中资券商能否有优先。另外,若额度按个人作单位,那一名散户若持有多个券商户口,是否可以藉此拥有较多额度?相关技术上的问题仍有待公布。他补充说,“沪港通”的经验日后也可复製于深圳与本港股市合作上。另预计本港每日2万元人民币的汇兑上限将需要放宽来配合。
初玩“沪股通”难免“交学费”
交银施罗德投资管理副董事长雷贤达则说,“沪港通”对香港整体发展,及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重要里程。但两地市场运作不同,香港是以风险管理为先,内地以发展及市场份额为先,个别股份可以一下子大升大跌,香港股民如要在内地市场投资获利,要熟悉当地运作,相信初时可能要“交学费”(蚀钱)。
中大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硕士课程兼任讲师黄元山认为,“沪港通”有助巩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但提醒投资者,如不熟悉内地股票市场运作,需要有长远心理准备,做好风险配套。德勤税务及商务谘询合伙人黄信安亦同意,内地与香港制度不同,投资内地前必须做足功课,例如在内地买卖股票获利,可能要缴付个人所得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