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创维集团深圳宝安石岩厂房的生产线上,两台米白色的EPSON机器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它们抓取一个个“WIFI模块”放进测试盒,根据测试结果,机器人自动将不合格的模块挑拣出来。每个小时,一个机器人可以检测2500个模块,相当于8个人的工作量。随着用工荒的出现和人工成本的急涨,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内地工厂开始“僱用”工业机器人。据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会长毕亚雷介绍,在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使用的年增速已达到30%至60%。
作为中国製造业的重镇,珠三角对于用工荒的感受最为深切。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和企业用工监测显示,今年春节后,该省用工缺口约为60-80万人。如何节约人力、减少生产成本摆在了所有製造类工业企业面前,建立在制度红利和大量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人均效益增逾10%
“如果不加入工业机器人设备,我们一条生产线需要48至50人,现在只需要30人。”创维集团製造总部自动化设备部部长杨军治说,剔除行业通用设备的推动因素,机器替代人力后,创维彩电事业本部製造总部的工人一年内减少了1000人,人均效益提高了10%以上。下一步,创维将大面积推广自动打螺钉机,每两条线配置四台设备,到年底,仅此项目就可节约300个人力。杨军治对创维的机器人计划很有信心。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创维一样,开始引进机器人设备,启动自动化生产,包括富士康、比亚迪、雷柏科技等知名企业。雷柏科技是一家典型的电脑配件生产企业,因利润不断被上涨的人力成本吞噬,所以于2010年决定启动全部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按照当时的工资水平,一位工人的成本一年约为3万元(人民币,下同),每1000名员工的总成本就是3000万元。雷柏科技的CEO曾浩希望,通过自动化改造,把公司的人力从3000人减少到1000人。
产品质量更有保证
“提高生产率和精确度、减少浪费,是机器人劳工时代的基本要求,以小袋食品的分装线为例,一般一条分装线需16个工人,引入机器人后,每台可以代替3个人。另外,分装得更精准,单节约一项,一条生产线一年就可节约上百万元。”法国史陶比尔中国工业机器人事业部华南区负责人刘家君分析,机器人设备还可以提高生产品质,产品的一致性非常好,机器人的智能性令到其一投入生产,就变成了熟练工人。
刘家君同时认为,使用机器人可以延长生产时间,设备可以实现24小时生产。对于噪音、粉尘、高温等容易引发职业病的极端工作环境,机器人替代人力更有必要。
在创维集团深圳宝安的生产车间,记者走访了操作工、检验工等四条工作线,在自动点胶、夹具自动传送带、波峰焊接、自动化刷板、在线式电路板静态测试、自动化喷码等工序,处处都有工业机器人的身影。
机器人市场需求大
“本土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认知不断增强,而且需求也越来越大。”深圳市福士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营销负责人李俊透露,福士除了标准的多关节、水平四关节、直角、龙门式工业机器人、机械手外,也可为客户定製非标工业机器人,客户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的用户也在持续增长。该公司统计的数据显示,手机、电脑、白色家电、卫浴等行业均有使用工业机器人,且需求呈上升趋势。
用工大户富士康对于增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更是野心勃勃。2011年,富士康只有1万台机器人,而郭台铭的计划是2014年后富士康机器人的规模将达到100万台,广泛运用在抛光、打磨、镭射打标、焊接、喷涂等作业岗位。
据柯玛(中国)华南及东南亚负责人别超介绍,2013年每万名生产工人佔有的机器人数量中,日本是1710台,美国是770台,中国则不到90台,中国工业领域的机器人比例不到1%,而日本这一数据是近20%。
高工产业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郑利瑶对此指出,从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来分析,对比美、德、日、韩四国製造业机器人密度会发现,中国的汽车、电子电气、食品饮料、化工、塑料橡胶、金属製品等6大製造业未来几年尚需108万-240万台工业机器人,佔中国工业机器人总需求量的约70%。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
机器人应用的快速增长给机器人生产厂商提振了信心,学工业自动化出身的深圳机器人协会副理事长葛欢庆,其创办的企业福士科技年销售额复合增长率在20%以上,今年很可能翻倍,这令到他庆幸当初从代理转为了自主研发。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郑利瑶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量约155万-344万台。以每台20万计算,产值空间在3100亿元-6880亿元,这绝对是中国机器人生产企业和集成服务提供商的机会。
葛欢庆自2000年开始代理国外机器人产品,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内外需急剧下滑,促使他下定决心从贸易抽身而退,转而拾起自己的老本行,做机械产品自主研发。这期间,正是中国製造走向“中国智造”被喊得最兇的几年,也是中国工厂经歷裂变的开始。廉价成本时代结束,一些工厂倒下,一些工厂图谋新技术、新管理重振製造业的好光景。
葛欢庆说,金融危机过后,他们观察到人工成本的上升,珠三角、长三角一带开始出现“劳工荒”,中国製造业对机器人介入产业链的需求逐年提升,而当时,中国在工业机器手领域还是空白,凭藉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在机器人行业多年的行销经验,葛欢庆决定转型。
“做贸易好像是浮在半空中,不落地,卖的是别人的产品,卖自己的产品更有成就感。”葛欢庆说,说白了,他有一种使命感,时代给了这样一个机遇,可以在这个内地暂时空白的领域一展身手。
他介绍,福士工业开发出了单轴、直角坐标、龙门、四关节、六关节及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等多款机械手、机器人产品,产品应用于电子产品的涂胶、搬运、检测、定位、切割、钻孔、焊锡、打螺丝等多个具体工艺製程上。
2013年,福士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葛欢庆说,这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基数低,今年完成3600万没问题,行情更好的话,翻倍也说不定,已接到一些大订单。而福士此前在布局生产线时已经适度超前了,可满足一年6000万-7000万的产品销售额的生产规模需求。
================================
中小企青睐租赁模式
由于使用机器人存在较高的成本与维护费用,所以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更青睐租赁模式。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会长毕亚雷介绍,近年,深圳、广州等地出现了灵活的机器人“僱佣”模式,如果企业觉得不合适,还可以及时解除机器人的“僱佣合同”。
深圳市福士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营销负责人李俊认为,工业机器人租赁的商业模式或可成为促进此行业快速发展的一种模式。他分析,一些为大公司提供零配件的中小企业不具备品牌及核心竞争力,订单变化对他们影响很大,因此在选择工业机器人产品时非常谨慎。“来大订单了一时招聘不到人接不了,当订单少时又要花钱养一批人,採用工业机器人虽然可解决此问题,订单多就多开机,订单少就少开机,但前期投入成本较大,使之处于两难境地。”李俊称,如可灵活“僱佣”工业机器人,势必将满足这些企业此方面的需求。
法国史陶比尔中国工业机器人事业部华南区负责人刘家君透露,机器人市场上除了做製造的,还有专门做机器人整体设备提供商的企业,它们相当于一个集成服务商,当企业需要引进个性化的工业机器人时,通常需要通过集成服务商为它们量身定做技术实现方案;如果企业资金有限,可以通过向集成服务商租赁的模式“先用再付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