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萧红为何心有不甘

  参观萧红故居,最令我震撼的是她临死前的一段留言。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六日,刚刚甦醒的萧红深知自己的生命即到终点,于是在香港玛丽医院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六天后,萧红寂寞地离开了人间,享年三十一岁。

  字里行间,我们似乎可以清晰地看到萧红躺在病床上的表情。她是那么痛苦,那么愤怒,那么孤独,那么无奈。出师未捷身将死,只有残烛泪满襟。

  萧红不甘生命的短暂。三十一岁,正是人生的黄金季节,有很多的才干等待施展,有很多的梦想等待实现。

  萧红不甘家乡的沦陷。萧红的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自从一九三四年六月逃离日伪统治下的哈尔滨,她就再也没能回来。

  萧红不甘不幸的婚姻。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她先后与三个男人恋爱盘旋,但却都没有找到真爱。即便她曾经深爱的萧军,也经常对她拳脚相加。

  萧红不甘命运的羁绊。萧红的时代,是中国最混乱的时代,也是最屈辱的时代。

  几乎所有了解萧红的人,都为她惋惜。如果生到今天,她还会是这个样子吗?她的书会非常的畅销,她的戏会非常的好看。说不定,她已经当上了哪个地方的文联主席,一天到晚快乐在鲜花和掌声里。起码,她不会这么早的死,她的两个孩子也不会死。因为现在的医术,比那个时候不知要提高了多少倍。但我觉得,萧红也没有必要那么痛苦的不甘。想一想,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有几个三十一岁的人,能够创造如此辉煌的成就?鲁迅不仅积极向出版社推荐萧红的作品,而且还为她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作序。胡风一边为萧红的小说改名,一边为之写后记。著名作家茅盾,则这样评价萧红的《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民国时期有四大才女,分别是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和张爱玲。其中吕碧城活了六十一岁,石评梅活了二十八岁,张爱玲活了七十五岁。比起吕碧城和张爱玲,萧红的生命是短了一些。但比起石评梅,她又多活了三年。没有这三年,就没有萧红的《呼兰河传》。

  不要忘了,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多少保家卫国的战士,年龄只有二十岁甚至十八岁,就永远的倒在了阵地前。

  “不甘”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有的不甘于职务,有的不甘于岗位,有的不甘于收入,有的不甘于待遇,有的不甘于婚姻,有的不甘于名气。冷静和理智的“不甘”,是进步的动力。狂妄和狭隘的“不甘”,则会变成沉重的负担。

  臧克家说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诗是写给鲁迅的,也是写给众人的。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不在于收穫,而在于创造,不在于带走了什么,而在于留下了什么。

汪金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