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社会主义建筑的前世今生 \ 方元

  “社会主义建筑”在今天是一个有点神秘、有点陌生的名字,但你肯定见到过实物: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对,它们即是鼎鼎大名的“社会主义建筑”。

  这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楼,深受苏联建筑的影响,其艺术风格被称作“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西方学者则称之为“斯大林主义建筑”。在五六十年代,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内地佔据统治地位,但在八十年代以后,随?“改革开放”而让位给港式、美式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沉寂之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重返中国:二○○六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展览会上,前苏联的艺术成果让中国人眼睛一亮。这也促使内地文化界开始重新评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歷史功过。

  第一座“社会主义建筑”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从苏联进口的,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筑”最早出现在一九三一年的莫斯科“苏维埃宫”国际设计竞赛上。中选的方案是一座文艺復兴式折衷主义摩天大楼,由乌克兰建筑师约凡(Boris Iofan)设计。他的最大创意是把一座列宁的全身塑像放在楼顶上。虽然“苏维埃宫”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停工,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从此诞生。

  “社会主义建筑”在中国正式诞生的时间是一九五四年。当时北京和上海各建了一座俄罗斯古典风格的建筑──北京苏联展览馆和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由苏联建筑师安德烈耶夫(Andreyev)和吉斯洛娃(Kislova)主持设计。他们的设计与莫斯科“全苏农业展览会”的中央展览馆如出一辙,只是缩小和简化了。这是俄国建筑第一次以主角的姿态登上中国中心大城市北京和上海的舞台。

  在四十年代以前,中国的现代建筑主要受英、美、法等西方国家的影响。但从五十年代起,中国内地的建筑艺术转变了方向。大批的苏联专家被请到中国,向中国同行示范和传授苏联的理论和经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即是受苏联影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产物,例如人民大会堂、革命歷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等。它们是中国第一代“社会主义建筑”,其共同特点是:古典主义的对称布局,乐观主义的明亮色调、史诗般的柱廊、纪念性的巨大尺度、地标性的高塔或大屋顶,以及精美的浮雕和雕塑。

  “个人崇拜”的建筑形式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筑”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新古典主义、民族形式以及个人崇拜。如何在建筑上表现“个人崇拜”?简单地说,即是在大楼的前面或屋顶上摆放斯大林的塑像。然而,当苏联专家在北京为中国建造第一座“社会主义建筑”时,斯大林病逝,苏共中央随即展开对“斯大林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批判。大概受此影响,在北京的第一批“社会主义建筑”──北京苏联展览馆及“十大建筑”中才没有出现国家领袖的塑像。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离了中国。不过,“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不但没有随他们一起离开,而且在“文革”中,个人崇拜的现象比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建筑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九六九年在成都建造的“四川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即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它的平面被设计成“忠”字形,在“忠”字的中心是一座二十米高的毛泽东塑像;简约古典式大楼由四座塔楼和三个面组成,表示对国家领导人“三忠于,四无限”;柱子的数量、台阶的高度和踏步的数字也牵强附会地按照政治含义去设计。这种“文革式”建筑只要能塞满政治口号,艺术是什么形式已无关紧要了。

  在“毛时代”,由于艺术被看作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凡是重要的建筑,党政官员必定参与设计过程,指导及审定设计方案,以致建筑师抱怨自己变成了“绘图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不再是哪一个建筑师的作品,而更多体现的是某位官员的“长官意志”。所以,在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时,不应忽视“长官意志”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响因素。

  最后的里程碑“纪念堂”

  从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建筑伴随“毛时代”走过了四分之一世纪,成为那个时代不能磨灭的印记。如果单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第一代“社会主义建筑”作为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的一个流派,其艺术水平可与欧美同类建筑看齐。

  前面讲到北京苏联展览馆是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那么收山之作是哪一座建筑?奇怪的是,对于这么重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我个人认为,一九七七年建成的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应是“毛时代”最后一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里程碑。

  “毛主席纪念堂”在选址上参照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把纪念堂放在天安门广场,以示人民领袖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在建筑形式上则以希腊古典復兴主义为蓝本,再加上中国化与现代化的演绎。为了表现“新而中”,它不再直接採用中式大屋顶,而是设计成平顶的两层黄琉璃瓦檐口,寓意中国传统的重檐大屋顶;为了阐明思想主题,在建筑前后各有两组大型人物雕塑……所有的设计原则和手法都是典型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一九七七年是歷史的一个转折点。随?中国一步步对外开放,西方建筑风格和思潮涌入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失去了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中国建筑界终于迎来百花齐放的时代。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