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慢,但不是回到过去

  《时间,快与慢》系统全面地剖析了加速发展方式引发的生存困难和社会畸变。托马斯.H.埃里克森(Thomas H. Eriksen)提出,慢速时间保护复杂的思考和逻辑,同时为人们带来高质量的产品、创造的空间和心灵的乐趣,应当予以保护。作者试图以互联网以及交通等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阐明在这个快时代里,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埃里克森看来,资讯和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不知不觉中“夺走”我们的“慢生活”。譬如大家疲于通过互联网掌握资讯,尽管绝大部分资讯对我们毫无用处。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正坐在“飞”往老家的高铁上,顿时感觉内心十分矛盾:如果我要享受过去的慢生活,那么就必须去挤那些空气中充满汗味和鞋臭味的普通列车或者长途客车。之所以我更愿意选择高铁,主要看重两个因素,首先当然是节省时间,其次则是高铁无疑提升了旅途舒适度。就凭这一点,我虽不会全力支持快上加快的现代节奏,但同时也不完全贊成那种不问青红皂白,以为过去的“慢生活”就一定很幸福的观点。

  记得有媒体曾指出,处于越来越快节奏中的国人正在失去“慢能力”,阐述了国人在不停地追求时间和速度,以致“慢下来”居然会成为一种稀有的能力。不过,如果单以过去那种毫无追求动力、充满茫然的“慢生活”作为参照对象,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吸引力。原因很简单,那种生活的慢并非个人意志所盼,而是根本就快不起来。譬如资讯方面,我曾生活过的农村没有订报的习惯,也别奢望手机和互联网,连现在基本沉睡的家用电话也见不到几部。电视也没几个台,唯一实现全天播放的央视,每天下午时段还会被大量枯燥的授课录相所佔据。晚上黄金时段倒是有一些节目,但还得看城市有没有多馀电量供给我们那片在GDP方面没有多大能耐的农村。这样的慢生活,让人总觉空气中有一种被凝滞的窒息之感。

  为应证慢生活的巨大魅力,埃里克森频繁以“北欧四国”(芬兰、瑞典、挪威、丹麦)作为例证,譬如极力推崇北欧人羡慕的小木屋。小木屋所处地理位置大都偏僻,有的还没有电视、电话和互联网。为了返璞归真,净化心灵,一些人入住小木屋后拒绝用电,甚至有人一进入小木屋后便摘下手表塞进抽屉,连时间一併抛到耳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紧张的生活慢下来。不过,我更愿意将此视为富裕社会下的休闲生活,事实上,“北欧四国”是闻名全球的高福利国家。

  还有一个“围城”现象亦可说明这一现象。时下,内地许多农村人特别是“农二代”梦想搬进城市,整天饱受城市病困扰的城市居民却争相赶赴野外,以便远离城市持续“高位震盪”的PM二点五。从所周知,在城乡二元户籍歷史“传承”下,我国城乡居民总体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大部分地区的财富集中在以城市为圆心的小半径里。于是,渴望致富的农民争相赶往城市,而有一定生活基础的城市居民则无此压力,于是外出休闲自然成为更高的追求。

  没有人愿意整日奔波劳碌,疲于生计,更愿意作为生活的一个悠闲体验者。并不是农村人不懂得休闲,今天的许多景区,过去交通往往闭塞,农民生活并不富裕。农民与市民间的“围城”现象分野,并非在于懂不懂得休闲,而在于是否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很难想像,一个不得不疲于为生计奔波劳碌者,会乐于忍受致贫的慢节奏。当然,这也并非就是一味吹捧快节奏。生活节奏过快肯定会透支人们的幸福,要不,过劳死现象为什么会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杀手”呢?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就像一辆汽车,有最大速度也有经济速度,最大速度可以最快达成效率,但并不经济。而速度太慢会牺牲效率,不仅时间上不经济,油料成本同样不经济。这也就是尽管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但没有人真正愿意回到过去那种充满迷茫的慢生活时代。衡量生活的快与慢,关键要看我们每个人的“经济速度”。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经济速度”既与每个人的生活理念和习惯密切相关,更深受我们时代背景特别是收入支配影响。倒是觉得,把精力放在研究我们每个的“经济速度”层面,这或比简单讨论生活的快或慢更有意义。

  如果“北欧四国”不富裕,成本不菲的小木屋不可能走俏。换言之,我们渴望放慢繁忙的脚步,但绝非开歷史的倒车,回到贫困的过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