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古人旅行为“寻梦” 现代旅业靠“做梦”

  中文“旅”是出行,在外作客谓之旅客。旅,亦是军队一个单位。“游”的意思更广阔,可以是游歷、游览、游玩、游荡、漫游等等,背后带了“没有特定目的”四处去的意思。英文travel一般译作“旅行”,始于十四世纪,源自法文的travail,亦解为“工作”,有艰苦劳动的含意。古代出外旅行不是享受,而是吃苦。英文tour一般译作“旅游”,亦是来自法文tourner,原意是迴转、环形。环法单车赛便是Tour de France。旅游,便是由家中出发,周游各地后回家,像走了一圈。旅行和旅游两字,今天已经通用了。

  17世纪始有旅游业

  古今中外都有人四处旅行,但旅游业则到十七世纪才出现,二次大战后才兴盛,成为一个经济行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已成为人民不可或缺的休闲活动。由此时开始,旅行和旅游两词,便有了细緻的分别。一般来说,旅行带褒义,旅游则带贬义。马克吐温说:旅行是为了“探险、寻梦、发现”。旅行家到外地寻幽探秘,是谓探险。他的经歷和体验,就是追寻个人梦想的必经之路,是谓寻梦。旅行家希望每次旅程都能丰富人生、有助完成自我,是谓发现。按照这个标准,旅行应是主动的。

  游客,尤其是参加旅行团的游客,则是被动的。他付了钱,旅行团安排交通、食、宿、观光,以及其他新奇有趣的活动,他可以毫无牵挂的享受。在出发之前,游客已经知道会到什么“景点”观光,甚至已在杂誌或电视节目上,看过目的地的名胜、景点和风光,旅游只是亲眼实地观看而已!到达目的地,旅行社会叫团友下旅游车,看几眼名胜风光,拍照证明“到此一游”、购买纪念品后,便去另一处景点。如此一来,游客只是按照旅行社的“菜单”去“消费”旅行。货不对办时便要求赔偿,这是消费者的心态。

  旅行是谦卑的,他不会要求异地去迁就他。这样,他才能看到真实的异国风光。异地有崇山峻岭,他能攀登便攀登,不能攀登便与山岭风光无缘。可是,崇山峻岭一旦变成“景点”,为了接待不同年纪的游客,便会建吊车或缆车,载游客登上山岭观光。如此一来,崇山峻岭便不是原来那模样,再也不峻了。全世界的旅游业都是如此这般的“扭曲”了“景点”的真实。

  刻意“扭曲”招揽游客

  为了赚游客的钱,有些城市还要刻意“扭曲”自己,去迎合游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向外宣传本港是个“旅游城市”。可是,香港既没有巴黎、米兰的艺术气氛和文化成就,开埠只有百多年的香港,亦不如雅典、罗马般有歷史,更没有壮伟的大自然风景,那凭什么招揽欧美游客呢?

  板斧有二:其一:香港是免税的购物天堂。其二:香港拥有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异国风情”。当时,宣传香港的海报,上面画的是帆船、身穿旗袍的东方女子、人力车、中式睇相、新界戴草帽的农民……等等。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东方就等于落后,旗袍就等于中国风情。在欧美游客喜欢聚集的湾仔和尖沙咀区,还有很多这类“落后”的标誌:在街头和酒吧门外,站了穿旗袍的酒吧女郎、让游客可坐上去拍照的人力车等等,满足西方人的错误想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