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能打仗的以色列军队 \ 陈来元

  以色列在歷史上与阿拉伯国家打过四次大仗,即一九四八、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和一九七三年的四次中东战争。有的中东问题专家把一九八二年的黎巴嫩战争也算作一次中东战争,按这种算法,中东战争一共就有五次。以色列面积只有约一点五万平方公里,现在人口才七百多万(战争年代人口还要少),国小人少,军队规模不可能很大,到现在正规军也不超过二十万,预备役军人四十多万。面对数量上佔绝对优势的阿拉伯军队,以军却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每次都取得胜利或反败为胜。那么,以军是以什么样的军事思想指导战争的?它又是如何打赢每一场战争的?或者说它在作战方面都有些什么特点呢?我在以色列工作时就这些问题曾请教过有关专家,他们的答覆解了我心中之谜。

  只能胜、不能败的国防意识很强

  犹太民族在歷史上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它几度流落到异国他乡,备受欺凌,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六百万犹太人惨遭纳粹杀害。犹太人深知失去家园之苦,故把復国和保国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国家安全第一是以色列国防观的核心。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是一个弹丸小国,周围都是敌对的阿拉伯国家,地缘政治环境十分恶劣。

  在以色列看来,它输不起一场战争。一位以色列官员曾说:“歷史上法国、德国、日本等国都被战败过,但它们都能生存下去,然后慢慢恢復过来,强大起来。而以色列与它们的情况不一样,一旦战败就意味着亡国。”这一国防危机意识渗透到整个国防教育体系之中,无论是军人还是百姓,都有这样的危机感。这样一来,以军打起仗来能不拼命吗?

  军队建设以人为本

  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十分重视军队建设,拥有一支精英型的高质量军队。以色列政府和军队都懂得人的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故十分重视军队人才的培养,尽量把社会精英吸收到军队中来。选拔军官则注重实绩,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最优秀的军人提拔到各级指挥官的岗位上来。

  以色列视军人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全社会尊重军人,以当兵为荣。国家给予了军人很高的荣誉和很优厚的待遇,充分保障军人的权益。同时,国家和军队也十分珍惜每一名军人的人身安全。有时为了换回一名被俘的士兵,往往不惜释放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敌方的战俘。这样做,对激发以色列军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起到了很大作用。

  身先士卒是指挥官的价值观

  以色列军队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或者说有一种治军的优良传统,就是在战场上指挥官必须冲锋在前,一马当先。军队发起进攻时,指挥官通常下达的命令是“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给我上”。而撤退时的情况正相反,指挥官们都是让战士们先撤,自己在最后撤。

  一位参加过以军在伯利恆攻击巴勒斯坦激进分子战斗的军官说,在那次战斗中,他们旅长的指挥所就在前沿阵地,其指挥位置甚至在连长的战位之前。他还说,在一次战斗中。他在火线上撤掉一个连长,原因不为别的,就是因他的指挥位置常常落在士兵的后面。在以色列军队中,指挥官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已蔚然成风,所以士兵在战场上也都勇往直前,不会当贪生怕死的逃兵。这样的军队自然有强大的战斗力。

  先发制人,速战速决

  以色列由于兵力十分有限,经不起消耗战和长期作战。同时它面积小,国土狭长,南北长四百七十公里,东西最宽一百三十五公里,最窄处只有十五公里。没有战略纵深和迴旋馀地是以军作战的一大致命弱点。在这样的情势下,以军的作战指导思想通常是在战争临近时先发制人,在战斗中主动进攻,速战速决,尽量避免打被动的防御战和长时间的消耗战。在战争中充分发挥其情报的早期预警作用,空军的“战略长臂”作用和装甲部队的开路先锋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的武器优势,猛打猛攻,一鼓作气,一举打败对手,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说,以色列军队虽称他们的军事战略是防御性的,但在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却是进攻性的。

  真正的全民皆兵,快速的军事动员

  以色列实行名副其实的全民皆兵,国民高度军事化,每遇战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由于以色列人口少,兵源严重不足,故凡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必须服役,男子三年,女子二年。现役军人退役后復预备役,所有五十五岁以下男性公民和二十四岁以下女性公民,每个年度都必须服役四十五至六十天。一旦打起仗来,以色列正规军首先快速开赴前线,此后预备役部队紧跟着到位,佔据主动。预备役军人平时训练有素,建制健全,武器和军服随人携带,动员令一下,十八个小时内即可做到武器在手,完成集结,二十四小时内就可到达作战第一线,速度之快,令人惊嘆。例如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正当戈兰高地战事危急之时,以色列第一个预备役旅接到动员令后仅八个小时就到达了戈兰高地战场,投入战斗。其他预备役部队也都在十小时内到位,其中的一支预备役装甲旅有效地挡住了叙利亚军队四个装甲师的凌厉进攻,守住了阵地,使以军转败为胜。

  实行外线进攻和前出防御

  在战斗打响后,以军并不以将敌军赶出以色列为目的,而是实行境外制敌的战略方针,再接再厉,乘胜追击,把战场推向阿拉伯国家。这样,以色列军队就不必顾忌砸烂自家的瓶瓶罐罐,而是可以放开手来打。其结果,不但可尽量多地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还使阿拉伯国家遭到战争的破坏,一举两得。但以军仍不满足,它在战争结束时还要佔领阿拉伯国家的一片领土,如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东耶路撒冷,还有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黎巴嫩南部。这样,以色列军队就把战后的防线推到了阿拉伯国家境内,使阿拉伯国家难以对以色列本土构成直接威胁。

为打好下一场战争做准备

  以色列军队是一支常胜军队,但在军事教学中从不夸耀自己的辉煌战绩,而是把不成功的典型战例拿出来分析研究,教育学员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如一九七三年十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由于战前以军情报有误,判断失准,因而放松警惕,在是否对阿拉伯国家实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结果在战争初期陷入被动,以军称为不可逾越的巴列夫防线被埃及军队突破,戈兰高地也在佔压倒优势的叙利亚军队的猛攻下岌岌可危。以军把分析研究上述战例作为军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对这些沉痛的歷史教训进行总结,以教育全军懂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引发军人的创新思维,为打好下一场战争做好准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