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略谈线装书和毛边书 / 魏泉琪

  园林营造大师陈从周曾经说过,“江南园林,绍兴老酒,崑曲,这三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陈的好友邓云乡进一步把线装书也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邓接着说道:“没有线装书,无处看线装书,不会看线装书,那就差不多失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了,只是园林、老酒和崑曲,没有两本线装书点缀其间,岂非酒糊涂逛花园戏耍梅香乎?”这里邓先生幽了陈先生一默。我想,陈先生见到了也会含笑接受的。

  对于闲时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线装书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因为看洋装书,要正襟危坐,有点严肃的态度。“假如你躺着看,那就好像两隻手捧着一块大砖头,不多工夫,就两臂酸麻,只好嘆一口气,将它放下……”(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所以,线装书与洋装书精装书相比,线装书既轻便又雅致。线装书有时每卷一册,可分而阅之,多卷合为一函,布面函套,古色古香。另一方面,线装书字体大,不伤目力。线装书还有一个好处,书页的天地宽空,尽可以在上面做眉批,写点什么。当然洋装书也有好处,便于插架,便于保存,但阅读时的情趣无论如何是远逊于线装书的。

  读线装书的乐趣在于身心可以极度放松,行止坐着,都可以读,户内户外,会前会后,花前月下,船上车中,一卷书,一杯茶,一边看书,一边和人闲聊,看得迷糊了,闭上眼小憩一会,这才有“手倦抛书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的兴味,走进“暂时忘却尘世”的境界。而这种情趣,大本的精装书,厚厚的洋装书,都是体味不到的。

  线装书现在似乎成了古董,县市级以上的国家图书馆虽有收藏,但流通不大,看的人不多,窃以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习惯看横排书,也习惯看竖行的书,这点民族特色总该保持下去,这样才不会隔断古今文化脉络。

  行文至此,想到前不久看过的由范冰冰主演的电视剧《武则天》中,那位中国歷史上唯一的女皇竟然在翻看线装书,令人大跌眼镜。据有关史料,我国古代纸质书曾经歷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唐时只有卷轴形式的纸质书。晚唐后,卷轴书才向册页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大体经歷了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现了线装本的册页书。

  至于毛边书的出现,那是一九○九年三月间的事。始作俑者是周氏兄弟,其时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编译出版《域外小说集》,专门将它印製成毛边本,因此,周氏兄弟可谓中国毛边书的祖师爷。所谓毛边书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三面(引者按:除了书脊)任其本然,不施切削”的那种,那才是正宗毛边本。

  毛边本一般只留少量的书,在同好之间交流,市面上极少见到,因而一些业内人士也感到陌生。毛边书是文人对书的一种偏爱,杂文家藏书家唐弢说:“我之爱毛边书,只为它美──一种参差的美,错综的美。所以我购取的书籍,也以毛边的居多。”“五四”时期的一些文化人,在书房里,泡一杯清茶,拿一本毛边书,边读边裁,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林语堂、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邵洵美、丰子恺、巴金、冰心、叶灵凤、施蛰存等作家都加入了“毛边党”成为其中的一员,堪称中国毛边书的鼎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也有部分毛边本问世,《诗刊》杂誌创刊号就有毛边本。随?各种运动的开展,被视作小资情调的毛边书便很自然地无声无息了。直到一九七九年十月,毛边书才重又抬头,从此,毛边书又跨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我曾有幸见到过龚明德责编的《董桥文录》、《凌叔华文存》、《文坛登龙术》以及黄裳、张中行、谷林、流沙河、陈子善等作家著作的毛边本。它有一种古拙的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