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期在2000点附近弱势震荡的A股市场已伤及偏股型基金,令其资产净值规模大幅缩水。截至昨日已有36只偏股型基金的资产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为了在基金中报披露前挽回资产净值“触线”的尴尬局面,已经有基金公司开始通过自购等方式刺激净值增长,而业内人士也认为,在短期内出现“清盘”基金的几率只存在理论可能。
36只偏股型基金“踩线”
A股市场震荡,逆势中偏股型基金的整体表现却可圈可点。据统计,截至昨日,482只具有可比数据的偏股型基金今年的平均净值增长率达到6.57%。不过相对于整体乐观的业绩,偏股型基金的净值规模却面临着持续缩水的尴尬。
据统计,今年以来国内各基金公司共新发行偏股型基金352.09亿份,但偏股型基金的资产净值总规模却从年初的1.1万亿元降至目前的1.076万亿元,其中“方正富邦红利精选”等36只偏股型基金目前的资产净值已不足5000万元。按照现行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连续二十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说明原因和报送解决方案。”换言之,这36只偏股型基金已经触及了资产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红线”。
对于导致“触线”基金密集涌现的原因,长城证券投资顾问龚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在今年资金面偏紧的大背景下,基金赎回规模较大,今年1~6月份偏股型基金的净赎回总规模达到1453.2亿份,同比增长56.06%;二是股市持续低迷导致偏股型基金配置的股票资产价值不断缩水,引发基金净值规模的滑落。如“交银阿尔法”,该基金资产净值在5月底尚有约6177万元,但由于其重仓股的中国神华、中信证券等蓝筹股在6月份后持续下跌,导致其资产净值规模缩水至4211万元左右。
为避“清盘”基金突击自购
面对“踩线”风险,基金公司纷纷在近期采取自购的方式刺激旗下资产净值规模增长。以“宝盈中证100指数”为例,该基金在6月24日A股市场暴跌冲击后,其单位净值约降至0.649元,资产净值规模只剩下4348.3万元,已经触及“清盘红线”。6月25日,宝盈基金发布公告称,将于6月27日起的10个交易日内申购“宝盈中证100指数”450万元。在自购行为的刺激下,目前“宝盈中证100指数”的资产净值规模已达到5170.46万元,暂时脱离了“清盘红线”危险区。
据统计,除宝盈基金以外,汇添富、易方达、光大保德信等基金公司也在6月份后实施了不同程度的自购,自购总金额接近2.57亿元。“按照以往的经验,一旦旗下基金触及‘清盘红线’,基金公司都会通过各种途径避免被清盘。”西南政法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黄小宁表示,资产净值规模过低除了会导致基金面临清盘的风险外,还会加大基金的运行成本,对同系基金的营销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基金资产净值规模需要连续20个交易日以上低于“清盘红线”,才有清盘可能,只要其中1天资产净值在5000万元以上,清盘周期便需重新计算。因此寻找短期救场资金进行自购等措施刺激基金净值短期增长成为基金公司自救的惯用手段。自国内基金市场成立以来,尚未有基金因“清盘红线”退市的先例。
新闻分析
合并或成基金退出主渠道
尽管基金很难因“清盘红线”退市,但长城证券投资顾问龚科认为,资产规模偏低的基金通常业绩不佳,投资者难以从中寻找财富效应。随着基金发行数量的快速上升,大规模的基金可能会是少数,会有越来越多的小规模基金出现,如果能真正实现“清盘”,淘汰业绩落后的基金,无论是对基金业的发展还是保护投资者利益都有积极意义。
西南政法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黄小宁则表示,基金大面积清盘必然会损害基民的短期利益,因此基金清盘要以维护持有人利益为第一要义。就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看,合并资产规模偏低的基金是比清盘更常见的基金退出方式,付出的成本也要比清盘小许多。实际上,新《证券投资基金法》已为基金合并扫除了监管法规方面的障碍,预计今后基金的退出机制将逐渐向相对温和的合并倾斜。
新闻纵深
基金清盘影响有多大?
基金清盘将按最后一天的净值把钱退给投资者,相当于强制赎回。一旦清盘,投资者的损失有多大需要具体分析。对股票型基金持有人来说,清盘将造成比较大的损失,因为无法再以时间换空间了;对于封闭式基金,由于折价的存在,以净值清盘反而是件好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