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互联网令人变肤浅

  智能手机普及之前,人们已习惯在互联网上收取和发放资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今时今日,人们上网站、脸书、微博等,更捨电脑而用智能手机。

  电脑屏幕有十多廿吋大,长时间观看也可以。智能手机屏幕只得五吋、顶多七吋,长时间观看,会很疲倦。为了迁就手机,资讯变得短小。图片最受欢迎,加上“插文”也一分钟内看完。文章最好百多二百字,脸书留言便是如此。视频顶多三、四分钟,否则在智能手机上看,会眼痛。说话也要短而精简,新闻报道有所谓“声音短讯”(sound bite),要在数十秒至分多钟内说出个人的意见、评论。长篇大论,乏人问津。这样一来,只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往往瞎子摸象,远离了真相。

  把记忆外判给电脑

  宁短莫长,宁简莫详,久而久之,大部头的著作《红楼梦》、《西游记》、《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等文学巨著,日后越来越少网民会看。同一篇文章,看印刷本,跟在网上阅读,吸收都不一样。网上阅读难以集中,记得的内容及不上书本。习惯了网上阅读的一代,注意力会越趋短暂,记忆力会退化。

  新一代已习惯把记忆外判给电脑、智能手机及互联网,还沾沾自喜的以为,要查任何资料,上网便手到拿来,学习不用像昔日辛辛苦苦的背诵强记了。连教学方法都按照这个错误的假设加以改革。阅读,有“深读”、“浅读”。网上阅读,多是水过鸭背的浅读。浅读是浏览、过瘾完就完了,不会浮想联翩。深读刚刚相反,是背熟了基本的资料,让脑袋沉淀、消化了,然后进行“深思”。没有深读,就没有深思。

  深思仍未能想通问题,潜意识便会触类旁通,然后灵光一闪,新意念、新理论彷彿从天而降。这便是所谓“灵感”。没有深读,便没有深思。没有长时间的深思,“灵感”是绝不会出现的。

  没有深思 灵感难现

  互联网往往令我们无法“深读”。大部分网站(包括大公报网站)都带有商业性,网页四周满是花花绿绿的广告视频及图片,花尽心思吸引到访者点击网页上的连结。谁能抗拒诱惑?谁能心无旁骛?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网上找到一篇好文章,读完了,不是像看书般,盖上书本,深思那篇文章的意思,而是被网站其他文章或视频吸引,点击连结看其他东西。上网听歌,看视频,更加这也看看、那也瞧瞧。反正,不好看的话,可以随时点击离开,如此这般便过了半天。表面上,网民每天都看许多文章。其实,他们只是“网游”,“网游”就像逛百货公司看橱窗,过眼即忘。这不是阅读,至少不是深读。

  为什么网民那么喜欢恶搞、二次创作或N次创作?无他,恶搞容易!网游时看到有趣的视频及图片,心念一动,便可二次创作,或改写歌词,或拼贴视频和图片,便成作品。这类创作多只是戏嚯、挖苦某人某事,怎会是呕心沥血的原创呢?放到网上,随时得到数以百计的“赞”。创作这么容易,谁还会“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