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约十年前,天津经济总量还不及香港四分之一,而最新统计表明,天津最早明年就可与香港比肩,创造同样的社会财富。自2005年起,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滨海新区成为天津发展新引擎,服务业投资大幅增长,区内的中新生态城更成为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生态城内企业和居民可用人民币直接到新加坡投资。如今,滨海新区已形成高端高质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八大支柱产业佔全区工业比重逾90%。大公报记者辗转寻访30年间先后赴津港人,听他们讲述各自见证滨海新区带动天津追赶香港的传奇。
回望歷史,曾与上海并称中国南北经济双峰的天津,一度由于化工和纺织等工业产业日渐式微,被外界塑造成经济和社会发展迟滞的城市形态,充满不确定的风险。但自2005年起,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滨海新区,当仁不让地成为天津近十年发展的新引擎。
陈国溪是九年前才来到天津的香港人,当时是和记黄埔天津公司的总经理。10月26日傍晚5点半,刚和朋友打完高尔夫球的他,一身休闲打扮坐在香格里拉大酒店喝咖啡,背后就是海河畔欧陆风格的城市天际线。
在他的眼中,天津在经济总量上能够追赶香港的最大法宝是“来自中央的祝福”,具体主要体现在滨海新区。“天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你在市中心可能无法切身体会财富是如何创造的,到滨海新区就大不一样了,那里是天津经济发展的引擎。”
津产业门类比港齐全
陈国溪所言非虚,相当于两个香港大小的滨海新区目前所创造的生产总值佔天津全市近六成。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滨海新区的GDP达到约10201亿港元(下同),人均GDP达到39.4万元。
“滨海新区规划的起点很高,中央投放了大量资源。”属马的魏文康如今名下有一家名为“百驹”的机电工程公司。魏文康说,和香港金融和服务业两大支柱产业相比,天津的产业门类更齐全,“重工业轻工业都有,最近还在大力推广旅游业,只是国际化程度差了些。”
事实上,依託科技创新和产业聚集,滨海新区高端、高质、高新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大飞机、大火箭、大炼油、大机车为代表的高端项目引领下,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製药、新能源新材料、高新纺织、汽车与装备製造、现代冶金等为代表的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佔全区工业比重超过90%。
此外,今年前三季度,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增长15.6%,其中服务业投资增长14.1%,首次高于製造业0.4个百分点。商品销售总额增速亦比去年同期提高2.1%。
为提效封存109枚公章
滨海新区的金融创新亦敢为人先。滨海新区财政局金融处处长于泳在年初介绍说,来自滨海新区的中新生态城企业除了可以到新加坡发行企业债外,新加坡的银行可以对生态城内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
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城内企业和居住在生态城的个人可以用人民币直接投资,这成为中国和域外国家进行人民币双向流入流出的首例。
今天的滨海新区,正热情地拥抱外资和效率。一个可以载入歷史的场景是,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见证下,滨海新区的109枚公章被永久封存,被行政审批局的一枚公章取代。李克强还特别叮嘱道,这些公章一旦封存决不能再打开,要让它们彻底成为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