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是中国深改元年,也是新常态元年。即将于下周开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对一年来经济发展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部署。经济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在2015年如何适应“新常态”,将成为会议的主题,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转向中高速增长。
今年5月份,习近平在视察河南时首次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11月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讲时,首次系统地向世界阐述了“新常态”,并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中国经济增速风险确实有,但没那么可怕。
经济增幅是外界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焦点,进入新常态之后,增速下调几乎已成许多研究机构的共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接受记者採访时预计,明年经济增幅若定在7%左右,是符合实际的,并且将维持一段时间。
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指出,新常态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换挡为中高速增长。从1979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为9.9%,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有17年增速超过10%。自2011年以来降至10%以下,2011年是9.2%,2012年和2013年是7.7%,2014年预计为7.5%左右。中国经济告别了“八九不离十”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七上八下”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合理区间内不随意调控
洪银兴指出,中国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GDP基数扩大后,不可能长久保持原来水平的高速增长。同时,当前经济存在多重下行压力,包括速度换挡、结构调整产生速度下行的压力,实体经济领域企业资金不足,世界经济不景气继续影响出口,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旺。面对这种状况,一是要利用速度的换挡空间来进行结构调整;二是利用速度换挡的空间来推动科技创新。
洪银兴认为,新常态第二个表现是宏观调控的新常态。过去的模式是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现在改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另外,明确了宏观经济在通货膨胀的下限和失业率上限之间的合理区间。宏观调控只有在超过上限或下限时才进行,在没有达到上限或下限时不要随意出手调控。如果确有需要,只是採取定向的“微刺激”,告别相机抉择随时出手的宏观调控常态,也区别于过去的紧缩和刺激的“强调节”。
扩大内需 转换发展动力
洪银兴指出,新常态第三个表现是经济发展动力新常态。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供给推动力明显衰退,人口红利正在消退,资源环境供给趋紧。当前处于发展动力转换阶段,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还有惯性,消费拉动还需要培育,一段时间投资和消费两方面需求都不太旺盛,但转变的方向必须明确。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就业、收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改善、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改善,将成为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要避免“为生产而生产”的偏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