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经济增速底线料降至7%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将在下周举行,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前景不甚明朗背景下,这个明年政策的风向标无疑被市场寄予更多期望。从经济走势判断,到增长目标,乃至“新常态”的进一步释义,都有待高层给出更多的信号和答案。在大公报採访的多位受访者看来,新常态思维下,政府对经济增速的放缓有更高的容忍度,底线可能在7%,明年中国经济将迎来结构调整的窗口期,宏观政策亦将继续在增长和改革之间走平衡。

  在上个月于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给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速度上,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上,将不断优化升级;动力方面,则将从要素、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这一明确阐述不仅打破了市场对大规模刺激的幻想,亦更显示出中央高层对改革的态度相当坚决,各界相信,明年的经济政策制定也将基于此判断。

  放缓贴合现实 不等于低迷

  “经过了二十来年的高速畸形发展后,中国经济将进入平和、稳健、较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常态期,即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新丝路文化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策划研究院院长、宏观经济学家刘斌夫指出,但这个新常态尚未形成,或者说正将形成,“就时下中国经济走势而言,新常态不是现在式,而是未来式。”他的这一判断意味?,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极有可能从今年的7.5%进一步回落。

  近来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加大,下调增长目标也是目前官方及民间多数机构的共识。刘斌夫说,目前集体能接受的底线为7%,他个人则更为乐观,建议目标定为“保七争八”,以提振近两三年的持续颓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官方对明年目标表述有两种可能:7%或7.2%,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区间可能性也很大。他预计,明年实际增长可能在7.2%。

  “增速放缓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的必然结果,但放缓并不意味?低迷,中国经济尚未进入持续稳健的良性状态。”刘斌夫说。事实上,对于中国这样一艘全球体量第二大的“巨轮”而言,放缓前行速度,不只是贴合发展现实,更是为已步入攻坚阶段的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争取更多迴旋馀地。

  结构调整获实质进展

  中国人民大学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需求结构、总储蓄与总消费、银行贷款佔比、区域结构等七类结构参数看,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报告认为,2014年是沿?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明年新常态开始步入攻坚期,也将是进一步推动结构调整机遇期和窗口期。

  这意味着,尽管经济数据不甚乐观,政府也不太可能牺牲已有的改革成果,完全为稳增长让路。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说,适应新常态,核心就是要认清经济增速换挡现实,容忍结构调整阵痛,不再因短期经济下滑走大规模刺激老路,而着力以改革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

  改革势在必行,但同时亦伴随风险,尤其是面临房地产加大调整、经济持续低迷及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前路艰难可想而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强调,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底线管理,政策定位要採取均衡取向。他建议将目标定在7.2%左右,同时亦认为应弱化这一目标的指导性,渐进的触及潜在增速和底线。

  政策定位採均衡取向

  “经济运行不能触及社会政治能承受的底线,基于改革和增长的权衡,在不触动底线的同时要促进改革,才能达成短期经济的稳定和中长期增长之间的契合。”他表示,明年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将全面铺开,“中国的目标越来越多,很多目标都是底线,约束性强,迴旋空间小。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控风险、惠民生等目标之间到底如何权衡,底线会不会冲突,是很大挑战。”他给出的政策药方是,需採取“强监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常态化的微刺激”政策组合,于稳增长和促改革之间寻求均衡。

  刘斌夫指出了中国经济结构优化需要重点?力的三个方向: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二是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彻底改变东南沿海“急功近利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出口增长型倾销”和西部地区“竭泽而渔式”的“资源透支输出型”两种畸形变态发展模式;三是从全国?眼,不可片面反对投资驱动,靠投资增长拉动西部交通、通讯等基建建设。

  “就经济驱动力而言,从要素、投资转向创新的理想化表述,是不尽全面和完整的。”他认为,三者并非独立,传统经济发展需要资源、市场、生产力等要素驱动;而强化基础以推进经济快速发展过程则需要投资驱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赋予现代化品质则需要创新驱动。他认为,对处于转型期的新兴经济体而言,三种动力都不可或缺,三者有机聚合,才是经济增长新动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