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中旬,由中组部、工信部、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主办的省部级干部“中国製造2025”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召集省部级干部进京,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这样的高级干校学习党建、廉政、经济、社会管理等课程,并不鲜见。然而专门围绕“製造”办班,可算是首次。这直观显示出中央高层对製造业的重视程度。
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视察的企业七成左右为製造类,他强调,“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製造业尤其是先进製造业”。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两大新概念,一是“中国製造2025”,一是“互联网+”。在此后几乎每个重大会议、考察、外放场合,他都要讲这两大战略并列强调。譬如7月10日座谈会上他就对与会企业家指出,要抓住国家推出“中国製造2025”、“互联网+”行动和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机遇。
製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目光从金融泡沫转向製造业,推动製造业回归。但这种回归,绝不是传统製造业的再复製和简单迁移。以德国政府为例,率先提出“工业4.0”计划,就在要将传统的製造业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进行充分整合,掀起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徵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依託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加快发展以先进传感器、工业机器人、先进製造设备为代表的智能製造。
除了政府层面的推动,不少製造业巨头主动转型,借助互联网寻求新增长点。譬如,美国农机企业约翰迪尔公司在生产的拖拉机上安装传感器和GPS,能够定点测量土壤成分,并帮助农民设计软件控制拖拉机定点施肥,以此吸引了种子、肥料、农药等其他行业企业都寻求与该公司合作,极大提高经济效益和附加值。製造业企业寻求“互联网+”,而互联网企业同样开始对製造业产生兴趣。今年微软第一次参与以传统製造业为主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可以说,互联网与製造业两大行业正在实现空前的双向整合,形成“软硬兼施”,及软件体系与硬件设备的融通,这将是未来全球经济的一大显著特点。
过去30多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製造业规模上升到世界第一。然而以廉价劳动力和对资源环境巨大消费为代价、以贴牌和代工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早已难以为继。“互联网+”和“中国製造2025”正是化解困局、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强身健体的良方。这二者的结合,将引发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为中国经济升级转型拓土开路,并将对中国的“十三五”产生重要托举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