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美国加息对香港银行业的影响

  虽然联储局仍按兵不动,但加息的条件日趋成熟,联储局重启货币政策正常化也逐渐迫近,牵动环球金融市场的波动。由于香港实行联繫汇率制度,加上没有资金流动限制,因此香港的利率环境和流动性状况深受联储局货币政策走向的影响。外围环境风高浪急,香港银行业如何自处?

  金融海啸后大量资金涌港

  2015年9月至今,再一次有大量资金流入香港。截至10月底,金管局向市场注入1557亿港元。今年8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定价机制有所调整,触发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四日间下挫2.8%。虽然踏入9月后,人民币的汇率跌幅已收復部分失地,惟在联储局的加息预期、内地经济前景未明朗等叠加因素下,投资者可能对人民币仍有较强的贬值预期,因而重新分配资产组合,平仓人民币资产并推高港元需求。这促使港元汇率多次触及强方兑换保证,引发金管局向市场注资。

  事实上,这轮注资行动亦非首次。在这之前,金管局曾有四次大规模注资。

  金管局的首轮注资在2008年第三季至2009年第四季期间,共向市场注入6422亿港元。当时大量的资金流入,主要因为雷曼兄弟倒闭后产生信贷紧缩,香港的银行和企业抽调海外资金回港以应付日常资金周转。加上受美元套利盘推动,以及香港已推出的百分百存款保障,令资金前来香港避险。

  第二次注资从2012年10月至12月,金额为1072亿港元。当时联储局宣布推行量化宽松(QE3),在金额及时间上并不设限。国际游资为了追求最高利润,纷纷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

  第三次注资在2014年7月至8月,金额为753亿港元。大批新股上市、H股派息以及併购活动,导致港元需求上升而推高港元汇价。

  第四次注资在2015年4月,金额进一步减少至715亿港元。内地公布新措施,有关合资格的内地互惠基金及保险公司可豁免成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可直接循“沪港通”于香港股票市场投资,刺激股票相关的港元需求飙升,成为资金流入的主要原因。经过五轮的注资,金管局已累计向市场注入10519亿港元。

  大量的国际游资流入多年,已经从多方面渠道渗入香港经济体。如果资金突然大规模撤退,将会打乱整体经济的资金链,继而影响市场流动性和金融体系稳定。那么,香港的银行业能否承受资金流向逆转的冲击?

  资金充裕缓和流动性风险

  银行对国际游资的态度审慎。银行的营运模式,须准备足以应付客户每天提款和转帐需要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反映在银行的活期存款中,即是支票及储蓄存款的馀额。

  另外,由于银行存放在金管局的同业清算帐户资金不设利息,自然倾向只维持最低结馀。因此,分析清算结馀对活期存款的比率,便反映了银行对国际游资的取态。在2008年第四季前,该比率在1%以下。也就是说,银行只需约1%的清算结馀,便可应付日常的营运。金融海啸爆发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大量国际资金流入香港,惟经营环境不明朗,银行亦甚少使用这些资金从事存、贷款业务,令清算结馀对活期存款比率大幅攀升至8.4%。该比率越高,反映银行对突如其来的国际游资更为审慎。

  虽然现时比率已减低至4.7%,但仍与金融海啸前的比率有很大差距。可见银行对国际游资取态保守,将之刻意隔离,处处提防突然大规模撤资波及日常营运。

  过剩流动性是应对资金外流的防线。银行存放于金管局的资金以及持有的外汇基金票据和债券可视为过剩的流动性。假如有较大的资金流出,银行可先动用4263亿港元的体系总结馀应付客户提走资金的需求。除此之外,银行也能够以手持的7155亿港元外汇基金票据和债券赎回同等价值的资金应付。所以,这约1.1万亿港元的过剩流动性是应对资金外流的防线。

  信贷资产质素恶化风险应警惕

  在联汇制度下,港元息率会跟随美元息率的走势。中长期而言,港元利率亦趋向上行。同时,联储局加息意味?美元供应减少,支持美元汇率走强。利率趋升及强美元均对贷款人的偿还能力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增加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

  个人贷款以住宅按揭为主,佔银行业总贷款14%,相关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多数业主都过度借贷。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经歷了六年多的楼市下跌周期。

  很多业主不能应付按揭供款,导致大量银主盘涌现,进一步增加供应,加剧楼价下跌的恶性循环。至2003年第二季,负资产按揭贷款达105697宗,佔整体按揭贷款宗数约22%。为免重蹈覆辙,金管局自2009年以来,已推出了七轮楼按审慎监管措施,包括收紧按揭成数、供款与入息比率及压力测试。自推出楼按审慎监管措施后,新造楼按揭成数由实施前的64%下降至目前约50%,平均供款与入息比率也下降了7个百分点至34%,说明按揭借款人应付日后楼市可能出现逆转的能力已有所增强。

  另外,私人用途贷款在过去几年较快上升所积累的风险也值得留意。鉴于私人用途贷款并没有抵押品支持,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成为关键。虽然利率上升会增加借款人的利息开支,但香港的就业市场整体仍然稳健,今年第二季实际本地居民总收入增长4.9%,领跑同期整体经济2.8%的增长。

  此外,金管局在2014年1月向银行发出私人用途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的指引。所以,除非香港的经济前景急剧转差,加上现时对私人用途贷款更严谨的监管,相关风险应该可控。

  至于企业贷款,企业的负债增幅在过去几年远远超越回报率。以香港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总利息支出除以息税前利润(EBIT)计算的偿债比率,加权平均值从2010年约10%上升至2014年约20%,反映本地企业的偿债能力正在下降。

  此外,货币错配带来的风险亦值得关注。金融海啸后至2013年,美元利率低企及人民币兑美元单向升值,吸引不少内地企业来港叙做美元贷款。因此,美元贷款已成为香港银行业的重要部分,估计约佔总贷款馀额四成。然而,除了小部分大型企业外,多数企业的业务集中在中、港两地。

  换言之,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港币或人民币,而企业的负债则依重美元,资金来源出现货币错配。若联储局加息令美元汇率升势高于预期,这种货币错配可能造成重大损失,企业的违约风险亦随之上升。

  总括而言,在充裕的资金以及银行防患于未然,银行业的流动性管理相对稳健。至于信贷质素方面,金管局针对加强住宅按揭及私人贷款业务的监管,在加强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取得进展;然而企业的偿债能力正在下降,且存在货币错配的问题,相对之下,企业信贷的风险管理较个人信贷面对更大的挑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