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周末,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目前中国企业债务高企,这可能成为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风险。我们估算,到2015年底,中国企业债务总额达到98.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5.2%,高于美国的70%。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和通胀均有所放缓,名义GDP的增长无法赶上信贷增长的步伐,这一忧虑属合情合理。
债务问题具结构性
然而,我们不能仅通过债务的规模来评估中国债务问题的风险。由于中国仍然是一个中高速增长的国家,企业需要使用较高的槓桿来支持投资。因此,我们重点关注不良贷款率的上升状况,这一指标对衡量资金是否流入有用资产有着重要的启示。到2015年底,中国的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67%,这是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这一水平并不惊人,早在前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实施大规模国有企业改革时期,不良贷款率曾高达35%。
中国的债务问题是结构性的。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约为1.7%,而村镇银行则接近2.5%。两者的比率都高于在中国的其他银行,特别是那些按照商业原则运营的外资银行。国有银行因为有着国家背景,它们必须履行一些公共职能,这也可能是造成它们不良贷款率较高的一个因素。
去槓桿与货币政策宽松并不相牴触。在製造业中,机械製造、金属加工、纺织和运输设备从2011年以来,成为不良贷款率上升最快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利润率近几年也开始下降。日益恶化的盈利状况(尤其是大宗商品相关行业)是由于生产价格大幅下降所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需要加大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
我们维持早前的预测,认为今年央行还将再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50个基点。为了防止货币政策宽松带来企业槓桿上升,中国应完善信贷管理,并从根本上解决导致高槓桿的结构性因素。
“债转股”模式不能解决坏帐问题。我们认为“债转股”只应该在不良贷款达到警戒水平或系统性危机可能出现时才使用。道德风险是最主要的考虑。商业银行需要培育企业的“风险──信用”文化,并打造与外资银行公平竞争的环境。
债转股推出需谨慎
简单的“债转股”仅是将债权重新贴上股权的标籤(事实上是将其债务期限无限延长),这也只是一个短期措施,不利于银行发展信贷质素、提升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政府应该审慎推进“债转股”,并强调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改革。
我们认为,发展债券市场是解决中国企业债务的较佳方式。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将提升借贷市场的透明度,从而促进信贷资产的交易。中国的债券市场在2011至2015年期间增长了107%,相当于年均增长15.8%。公司债券在中国债券市场的份额已经从16%上升到27%。
银行贷款转向债权融资的转变,将有利于信贷资产的正确估值。随着外资金融机构被允许进入中国境内债券市场,它们将带来高水平的投资者和运作方式,从而加快中国债券市场的加快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