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央行发表半年更新的《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的论文上调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增速,由原先预期分别上升10.8%及1.7%,调高至上升11%及2.4%,但调低了社会消费零售及外贸数据的表现。文章指出,在考虑内地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加大和继续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假设前提下,由于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加快带来的正面影响基本对沖了贸易顺差减速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持今年GDP增速6.8%的预期不变。
下调零售外贸表现
该论文由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央行研究局人员及中国央行福州中心支行研究人员王伟斌撰写。论文指出,今年前四个月进出口累计增速低于原先预期,而房地产和基建增速开始回升,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反弹速度明显快于预期,但民间投资则继续放缓。总体看经济运行显示出一些积极变化,结构调整继续取得进展,市场预期有所改善,但下行压力继续存在。
论文称,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基建增速出现明显復甦;工业企业利润有所恢復,下半年製造业投资有望企稳;宏观经济对稳增长的支持。带来经济下行压力的风险因素则有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弱于预期,对内地出口构成下行压力;股票市场大幅波动等多种因素或对消费形成干扰;关注随?去槓桿、去产能政策的发力,债务违约风险或逐步增加,若短期内违约事件过于频繁,也可能造成信用利差上升过快,降低企业融资,使刚显现的脆弱经济復甦态势难以为继。
在综合考虑近期及未来大宗商品和食品价格走势、宏观政策滞后影响和产出缺口变动等因素,论文中将今年CPI预测上调0.7个百分点至2.4%,同时维持全年PPI(生产者物价指数)降1.8%的预测不变。
论文指,上述预测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包括房地产投资復甦能否持续,製造业投资能否如预期企稳。尤其是民间投资仍低,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有待增强。国际方面,也关注美联储加息的步伐对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和对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影响。
此外,针对企业去槓桿对经济的影响,论文中明确,国际实证表明,在去槓桿过程开始前二至三年,往往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此后几年经济增速会逐渐反弹。但如果对“殭尸企业”的清理能够做到有序可控,股权市场的融资功能能够得到较快恢復,“债转股”所面临的制度障碍能够得到顺利解决,“投贷联动”试点能够取得积极成效并逐步扩围等,则去槓桿的短期负面影响或能得到有效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