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赣发现“泥潭通天龙”化石


图:江西发现距今至少6600万年的“泥潭通天龙”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吕君昌牵头的科研小组近日在《科学报告》上发表了对江西赣州地区晚白垩世地层中(距今6600万年到7200万年间)发现的“泥潭通天龙”化石研究结果,指出其为恐龙新品种,属于窃蛋龙次亚目。

  “命名为‘泥潭通天龙’,是因为化石发现地赣州地区有一著名风景区─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风景区,加之这种恐龙的最小型代表被研究人员发现时的姿势十分独特,四肢平伸、肚子贴地、脑袋朝上,由此得名‘通天’,而种名‘泥潭’则喻指恐龙在泥潭中挣扎的情景。”正在赣州参加科考项目研究的吕君昌向记者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此种姿态保存的窃蛋龙类化石。

  吕君昌称,他与“泥潭通天龙”化石的第一次接触是在2013年。而“泥潭通天龙”化石是2012年在赣县一工地上被发现的。“我第一眼见到它时,大部分恐龙化石依旧被包裹在红色砂土里,化石断成了三截,连在一起长近一米。”当时,他发现,恐龙化石的尾巴椎体上有侧孔,而这一特徵正是窃蛋龙类恐龙所具有的,由此推断此恐龙化石应该属于窃蛋龙类。专业技术人员修復后发现,除了尾部、部分前肢和后肢远端缺失外,化石基本架构完整,尤其是头部、颈部及前肢的近端保存精美。

  生活习性类似鸵鸟

  “经过与其他窃蛋龙类化石进行多次对比研究,我发现这块窃蛋龙类化石的头骨与其他窃蛋龙类化石的头骨具有明显的不同,故判断其为恐龙新品种。”吕君昌说,窃蛋龙类,长相酷似平胸鸟类,多分布在北美和亚洲,这类长羽毛恐龙的体态大小一般为3米左右,但是体态巨大的很少,原始类群具有牙齿,而进步类群牙齿退化缺失,可能只靠吃小型动物,比如蜥蜴类、蛋类、昆虫、植物和坚果等为生。区别于其他窃蛋龙类,“泥潭通天龙”的生活习性类似鸵鸟类,进步的类群没有牙齿,头短而高,有的头上有冠,用以吸引异性,圆顶状头骨最高处位于眼眶后背角上方,前上颌骨的前边缘高度凸起。

  洪流淹埋保存至今

  对于“泥潭通天龙”在赣南大地上的最后时光,吕君昌大胆推测:“距今6600万年到7200万年间,一条身长1米左右、两翼长有羽毛、长相酷似平胸鸟类(比如鸵鸟类等)的恐龙悠闲地行走在赣南大地上,突然一股洪流向该恐龙涌去,将恐龙沖向了一个深潭中,恐龙双翼拼命挣扎着往上爬,无奈依旧被洪流淹埋。”

  据了解,近年来,赣州地区晚白垩世红色砂岩地层中发现大量保存极其精美的恐龙骨骼、恐龙蛋、恐龙胚胎蛋及其他爬行动物化石,它们共同构成了“赣州恐龙动物群”。目前,在赣州地区已命名的窃蛋龙类化石有斑脊龙、赣南龙、虔州龙、南康龙、华南龙及通天龙等,一些新的种类也正在研究之中。

=========================

  截至目前,赣州地区已发现6种窃蛋龙,分别是斑脊龙、南康龙、华南龙、江西龙、赣州龙以及通天龙。为何赣州地区会成为发现恐龙的热门地点?对此,参与研究泥潭通天龙的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陈洪冶教授表示,主要原因是当时赣州地理环境稳定,气候温暖以及食物丰富,使之成为恐龙的主要聚集地。

  陈洪冶表示,恐龙主要生存在距今约1.5亿年至0.6亿年前。赣南地壳在燕山运动(1.34亿年前-6500万年前左右)中上升,形成了大量的湖泊、盆地。

  晚白垩纪是赣州盆地发展的稳定期,地层以沉积岩为主,夹杂着火山碎屑岩以及少量的火山熔岩。这种地层结构表明,那时的赣州盆地地理环境较为稳定,周边少有火山喷发等剧烈的地壳运动。且从岩层结构来看,大约在7000万年前,以章贡、赣县、于都、南康部分区域组成的约1400平方公里的赣州盆地是一个湖沼地区,适合爬行动物生活繁衍。

  此外,赣州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大量的古生物为恐龙提供了食物来源,所以赣南是恐龙在华南地区的一个主要聚集地。 
  (中国江西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