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一九九五年,陆文夫让女儿在苏州十全街开张“老苏州茶酒楼”,并亲撰广告:“小店一丬,呒啥花头。无豪华装修,有姑苏风情;无高级桌椅,有文化氛围。”当初酒楼还有楹联:“一见如故酒当茶,天涯来客茶当酒”,呼应茶、酒二字。时隔二十年,店门口一丈多长的银杏木大招牌还在,笔迹出自章太炎关门弟子、书法家杨在侯之手,但对联已不见了。

  饭店三层小楼,门面只有两开间,临街的玻璃窗上用红字标记八个“正宗苏邦菜”和订餐电话,无大酒店的豪华气派,却有邻家小店的亲切。进门左手是柜?,右手是玻璃鱼缸,几十条金红色小鱼在水里游弋。一楼大堂有十来张木桌,除了三张圆桌可坐五六人,其馀都是四人小方桌,适合小家庭或二三知己小聚。二、三楼有包厢,名字都取自传统评弹剧目:双珠凤、长生殿、珍珠塔等。

  我们一行三人在小桌旁坐下,服务员热情招呼,送上茶水和菜单。店堂装修朴素,菜单却漂亮,棕色皮套,厚厚一本,首页就介绍陆文夫和饭店的渊源。这位以小说《美食家》驰名中外的作者当年创办老苏州宏文有限公司、开饭店,起因是他主编的《苏州杂誌》经费不足(杂誌原址在饭店后小巷中的叶圣陶故居内)。当然,他更希望把茶酒楼办成“可吃的《苏州杂誌》”,在实践中弘扬传统美食文化,体现他的美食理念:吃氛围,吃文化,吃境界。

  菜单上列出的虽多为老式菜,但用料讲究,口味地道,符合苏帮菜食材新鲜,烹饪精细的传统。其中的“手剥虾仁”一味,陆文夫聘请苏帮菜特级厨师毕建民时就提出,决不用冷冻虾仁,一定要新鲜河虾,手工剥壳,上浆时加足盐,保证这道菜外形好看又咸淡适宜。

  我们点了手剥虾仁、田螺塞肉、蜜汁酱方、豆腐花四个招牌菜和凉拌马兰头一碟。田螺塞肉将螺肉和猪肉一起斩碎、加作料拌匀,重新塞入螺壳,然后加酱油、糖、料酒等同煮,吃起来要用牙籤或筷子挑出内容,不好此道者可能会觉得沾手狼狈,但喜欢的会觉得浓油赤酱、淋漓酣畅。

  豆腐花放在小陶瓮中,上覆木盖,下垫分装榨菜、紫菜、香菜和虾皮的四格白瓷小碟,附带一壶酱油。服务员说,要等豆腐花凝结。三五分钟后开盖,起初只见白色豆浆翻滚,上浮细碎泡沫,用长柄勺搅拌一下,才看到下面的豆腐块。吃时将豆腐盛入小碗,加酱油和配料搅匀。入口滑嫩,清淡鲜香,家常菜也不同凡响。

  手剥虾仁端上来是白里透红的一碟,小而圆润,又鲜又嫩,果真是现剥的河虾仁。父母最喜欢蜜汁酱方。一方带皮猪肉,红亮多汁,四周铺开的鲜绿青菜浸泡在肉汁中。表皮已画好小方块,挑开肉皮,肥瘦肉水乳交融,酥烂入味。这是老式菜,吃起来“油汪汪”、“甜咪咪”,但甜中出鲜,不硬不柴,很受老年人喜爱。

  饭店菜色真材实料,价位合理。手剥虾仁最贵,一百零八元,其馀都是几十元一道。虽是周一中午,大堂内座无虚席。不少人看?像附近的居民,?装家常,交流随意。有两位老年妇女只叫了一个砂锅鱼头,相对坐下,边吃边聊,吃不完就倒进随身带来的保温瓶提回家。

  我不由想到周作人笔下、抗战胜利后苏州的吴苑茶室:“茶食精洁,布置简易,没有洋派气味……而吃茶的人那么多,有的像是祖母老太太,带领家人妇子,围?方桌,悠悠的享用,看了很有意思”。老苏州茶酒楼的装修、菜品和顾客,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我却感受到小巷深处、柴米油盐中家常的优雅,朴素的幸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