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公布七月份统计数字后,似显示经济稳中有回升迹象,引起了国内外一片雀跃之声,扫荡了之前盛行的“唱空”或“唱衰”悲观论调。但对现况应作客观分析并保持头脑清醒,引致上半年经济表现未如理想的基本因素未有根本性或显著改变,故对七月数据不宜过度解读,并过早判断为经济企稳以至转势回温的徵兆,也不能排除七月的较佳表现只是波动而已。当然,国内及国际上的主流愿望,都想中国经济能早日止泻回温,从而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七月数据确带来了一些好消息,最重要的是工业生产增长9.7%,远胜上月的8.9%,并十分接近过往惯见的双位数增幅,也印证了之前公布的官方採购经理指数回升之势。
与工业转旺相配合的是车市及用电量表现:七月汽车销量增逾10%,用电增逾8%。需求方面,三头马车都有不错表现,头七个月投资增逾20%,七月零售增逾13%,均属中规中矩,而外贸更带来惊喜:出入口双双由上月的下跌转升,分别增逾5%及10%。
通胀数据同样不差,消费物价指数为2.7%,与上月相同,而工业品出厂价虽仍下跌,但跌幅有所减少。
消费物价上升仍是结构性的,主因是部分农产品的波动性涨价。由于总体物价水平还是相对平稳升幅温和,故中国暂时不必担心通胀会突破上限。
出厂价持续下跌引起了一些人对通缩的担心,但这实属过虑:其主因是国际商品价趋稳,故也是结构性的,而这对抑制消费通胀,及增强经济动力与竞争力均有利。
总之,七月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未有进一步恶化,而反有回稳迹象,可令人暂纾一口气。另一方面却也不能以为雨过天青,因为众多问题仍待处理。首先是对外贸的表现不宜过分看好,单月数字每多波动。
出口方面,外需不振,保护主义高涨,成本急升和人民币币值过高等不利因素均未有改变。入口方面,较佳增幅未必反映国内需求升温,很大部分原因或是油价上升和趁低吸入商品备用。
其次,须防市场泡沫化。楼市又有升温迹象,显示调控效力未能持久。汽车市道旺势是否也有泡沫成分也值得研究,部分车企已开始割价促销。再次是小企业处境仍然困难。
正如採购经理指数所显示,大小企业间的好坏状况差距有所扩大。最后,至为严重及源自深层的问题是,财金安全正受到一些隐患及相关风险所威胁,包括地方债负及银行坏帐等,必须及早处理。显然,在应对以上各项时,当局仍须加倍努力,否则将破坏当前的相对稳定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