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玉米根本卖不动,我现在都不怎么打理这片地。”蹲在一片杂草丛生的玉米地旁,北京市大兴区农民老马对本报记者感慨道。但老马遭遇的“卖粮难”并非因为中国粮多,相反近两年中国正在大量地进口粮食,粮食自给率早已突破政府此前制定的95%标线,2012年有1.9亿中国人需要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粮食问题,中国粮食供应的安全正响起警钟。
数月前,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撰文指出,目前中国粮食安全仍存在不可低估的风险,而依靠进口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是不现实的。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进口粮食8025万吨,同比增加25.9%。其中,小麦进口量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值;玉米进口量较上年增长近两倍;大米进口量更同比增长三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副部长谢扬对本报说:“这些数字令人吃惊。”
近两年进口量大增
纵观中国粮食供需的歷史,除了在1993-1994年间出现过短期进口以外,在2011年以前,以大米、小麦、玉米为代表的谷物基本能够实现自给。然而,近两年中国却开始大量进口粮食,尤其是大豆以外的谷物。在国际粮食界,大豆作为油料作物通常不被列入粮食统计数据,但中国恰恰相反。由于中国大豆一直高度依赖进口,且数量巨大,因此中国的粮食进口数据一直“因豆而高”。但在2012年的数据中,作为口粮的谷物却出现进口猛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则算了一笔帐,2012年的进口量意味着有1.9亿中国人需依靠国际市场解决粮食问题。而在中国,确保粮食安全被看作是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
外国谷贱 伤了国农
外国粮食大举入侵,影响了中国农民卖不动他们的产出粮食,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的研究印证了这一点。他说,虽然2012年中国进口了500多万吨玉米,但社科院的独立调查却发现,其实中国多个地方种植玉米的农民都遭遇了“卖粮难”。北京农民老马正是其中之一,他苦笑?对记者说:“咱的玉米贵,人家卖得便宜,就这么简单。”
据了解,根据加入WTO时所作的承诺,中国目前对进口农产品徵收平均15%的低关税,而世界其他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在60%左右,因此外国粮食进入中国后仍可保持相对较低的价格。
与此同时,为防止“谷贱伤农”,中国政府自2004年开始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此后又经过数次调高。被这一保护性政策“托住”的国内粮价,因而一直低不下来。
“企业的选择十分简单,谁的粮食便宜就买谁的。”谢扬说,在大量低价进入国内的外国粮食面前,没有价格优势的国内粮食自然卖不出去。
需求迅速增加成隐忧
韩俊提醒,中国的口粮一定要立足于自给。即便国外可以给我们生产小麦、稻谷,但很多国家开发边际土地生产的粮食价格通常较高,中国难以承受。另外,还要考虑到粮食贸易突然中断的风险。
“从长期来看,中国毕竟人多地少,加之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这是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一个隐忧。”谢扬说,一旦国内粮价成本上涨的压力超过了降价所能承受的程度,外国粮食必将更大量地涌进中国。
任正晓在文章中同样提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将刚性增长。
李国祥则更加尖锐地指出,需求增加迅速,各种资源相对短缺,正是导致近两年中国粮食大量进口的一个根本内因。
====================
美国农夫“掌控”国人餐桌?
2012年,中国进口粮食佔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已接近12%,大大突破了政府“95%粮食自给率”的预期线,而在如此之大的进口量中,“美国生产”更佔了大半江山。因此人们不免担忧,美国农夫是否正在“掌控”国人餐桌?
“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如果粮食过度依赖进口,在国际粮价出现剧烈波动之际,中国是难以承受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对本报说。
2007至2008年间,国际市场曾出现一波“大米恐慌”,缺粮成了各国普遍面临的情形。为此,几乎所有国家都关闭了出口稻米的大门,仍在出口的泰国,其米价则翻了一倍。李国祥说:“当时中国还不缺粮,如果当时对进口的依赖度像现在这么高,后果不堪设想。”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数月前也撰文指出,国际上因粮食引发的社会问题并不少见,而粮价波动更给一些粮食进口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冲击。目前,中国尚有约20%的最低收入群体,食物消费要佔其整个收入的50%。如果粮价翻一番,这些人将面临吃不上饭的最基本生存问题。
开拓巴西阿根廷大豆来源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上共发生了10次粮食禁运,其中8次由美国发起。借助这一手段,美国迫使埃及政府接受了基辛格和平计划,对两极争霸时期的苏联进行了报復,甚至间接导致70年代的智利政府遭遇颠覆。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就表示,经济的依赖一定会带来金融、政治等各个层面的依赖。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人餐桌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更显紧密。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是否已经攥住了中国人的饭碗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副部长谢扬认为,近年来,中国已经学会通过调整进口节奏、增加库存、实施进口多元化等举措,逐步降低过度依赖单一国家进口粮食所带来的风险。
2007至2008年,国际大豆市场出现价格暴涨,从2009年开始,中国开始有目的地增加大豆储备。2012年,美国发生乾旱,国际大豆价格再次上涨,因早有储备,中国国内豆油价格未有剧烈波动。与此同时,中国近年来还积极开拓巴西、阿根廷等大豆进口来源,使从美国进口大豆的比例从过去的70%-80%降至现在的30%-40%。
“粮食作为一种古老的贸易武器,在当今时代被继续使用的可能已经降低。”谢扬说,不过,中国对大量的粮食进口必须保持危机意识。 |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