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周A股行情出现全新格局。蓝筹股——准确地讲是低价蓝筹股,揭竿而起担纲主唱,而题材股逐渐式微,中小盘成长股更是纷纷暴跌。创业板暴跌无碍主板沪指本周大涨4.5%。眼见低价大盘股纷纷暴涨,眼见沪指单日放出1900亿元的巨量,有市场人士豪情万丈:大牛市来了!
然而,笔者想弱弱地说一句:经济转型期,莫奢谈牛市,有的只是结构性行情。这种结构性行情,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题。财报期间——尤其是年报和半年报,是小盘成长股主打,财报淡静期,题材股纷纷登台,而重大事件临近,又轮到主题投资股表演。当然,A股市场个股能够轮动活跃的前提是,“稳经济、调结构、促改革”的宏观格局在朝着良性的方向运转。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经济数据不断强化经济的回稳回暖,中央高层不断发声表示看好中国未来经济,宏观层面给股市打了一剂稳定针。自贸实验区、军工优良资产审批注入、优先股、土地流转、金融市场深化等,“改革红利”在陆续释放,场外资金澎湃涌入,大盘攻城拔寨,沪指从上周的2139点登高到本周的2200点上方。
于是,我们看到,周初,以浦发为首的银行股,挟“优先股”和“金融市场深化”等“改革红利预期”,率先发力。保险券商、地产、航运、钢铁、有色煤炭、工程机械、高铁等大盘蓝筹股前呼后拥。然而,进入本周后半段,隐忧渐现。
其一,热点之忧。经济回暖预期的推力作用使得压抑已久的低价蓝筹股强烈补涨,周期类蓝筹全线启动到“改革红利”题材活跃,再演变为低价蓝筹的补涨,本周初爆发的蓝筹股行情有虎头蛇尾之嫌。
其二,赚钱之忧。低价蓝筹补涨,中小盘成长股暴跌。这可视为市场避高就低的理性,但更可解读为市场赚钱张力不够,市场依然内虚,这不是牛市的表象,连一轮大行情的“气度”都有所欠失。莫谈2006、2007年的大牛市,只比去年“12·4”的那波反弹行情就可看出端倪,牛市的前提是赚钱效应。
其三,资金之忧。周二、周三,沪指连续两天均爆出逾1900亿元的成交巨量,是喜是忧?量在价先,尤其是在相对低位放量,应视为喜,这点笔者认同。至少,巨量资金涌入之后,应打出一定的高度,才有逐步撤离的空间。但隐忧难以回避。从历史来看,2007年大牛市,沪指单日最大成交2600亿元,在五月的4300点附近;2010年10月反弹行情的3000点附近,沪指单日最大成交为3076亿元。沪指单日1900亿元的成交巨量,发生在本周的2200点附近,可以有两种解读:一为相对低位放巨量,后市空间巨大;二为在大盘连续反弹两月后的2200点附近放出巨量,说明获利盘、解套盘以及全流通后的产业资本抛压沉重,后市分歧较大。笔者倾向于后者。目前,基金、社保等主力机构仓位普遍在80%左右,增量资金的主要构成或为海外资金和场外游资,后续增量的力度和持续性存疑。
以上,只是技术层面的探讨。作为支撑中国股市最大“底牌”的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和“改革红利”,就当前来看,有超预期的积极因素,但未来的曲折性还有待观察。
笔者以为,低价蓝筹的补涨行情还将延续,但寄望不高;“改革红利”投资主题股有望轮番表现,但会逐渐式微;并购题材股将继续旱地拔葱,但一票难求;去伪存真的少量成长股仍将如“小强”般挺立上行,但需从基本面和技术面仔细甄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