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老城区城市空间日渐饱和,在确立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的发展框架后,青岛已全面激活胶州湾北部的红岛经济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北部正日益成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成为充满商机的发展新高地。这将为包括港商在内的外资提供大量商机,特别是在资本运作和发展服务业等方面,拥有优势和经验的港商更是大有可为。
青岛高新区始建于1992年11月,2006年8月经科技部批准在胶州湾北部扩区,形成胶州湾北部主园区。2012年5月31日,市委、市政府成立红岛经济区工委、管委会,与青岛高新区一套机构、两套牌子。2013年,红岛经济区围绕建设“科技人文生态新城”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技术创新研发核心区、科技创业孵化加速区、技术转移转化实验区、创新人才富集区、科技金融示范区和高端产业领航区六大功能区。
成为青岛改革突破点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和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对胶州湾北部开发建设高度重视,曾多次赴红岛经济区、高新区进行调研,对加快青岛北部发展做出部署安排。
李群要求,青岛改革的途径、突破点、落脚地,就是国家级产业园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很好的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不断探索。红岛经济区在全市发展大局中佔据重要位置,是“三城联动”中关键的北岸主城区。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针对新区产业定位,在项目建设和政策制定上突出高端引领,?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高端项目。要加快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项目引进机制,加快一流项目的聚集,形成一流的产业,打造一流的园区。
张新起则指出,红岛经济区不是简单的产业园区,而是体现青岛新一轮发展的更高水平、更新形态的城区。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新城发展的动力,努力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增强对创新资源和高收入群体的承载能力,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要素、创新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
青岛市委常委、红岛经济区(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飞27日在会见香港媒体高层访问团一行时表示,在青岛城市发展的百年进程中,位于胶州湾北部的红岛区域一直作为战略发展的“预备队”,终于迎来发展机遇。
为港商提供一流服务
从2008年起青岛高新区的建设重点由位于城市东部的崂山区转向北部园区。青岛这些年一直在为北城的发展做?准备,此前设立的城阳区,就建在北城附近,为优化产业布局,又相继修建了全球最长的胶州湾跨海大桥、环湾公路,令北城开发条件日趋成熟。2012年5月,整合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和两个街道办事处的红岛经济区成立,标誌?胶州湾北岸的发展提速,进入全新阶段。
今年1至9月份,全区技工贸总收入增长64.8%,工业增加值、研发投入、专利增速全在40%以上,科技部对全国108个高新区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排名中,青岛高新区跻身全国前十。
据了解,青岛高新区的发展已经吸引了包括招商局、世茂等一批香港知名企业的项目落户,涵盖了软件创意设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行业。港商在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具有优势;而高新区在未来发展中,也将加强国际合作和资本运作,这些都为港商带来了商机。陈飞表示,高新区在环境、政策等方面将提供一流服务,便利包括港商在内的外资企业到高新区投资兴业。
===============
青岛是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但和其他城市相比,经济结构比较传统,缺少高端要素、高端人才。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就要把环境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青岛市委常委、红岛经济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飞说,红岛吸取了国家高新区20年来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瞄准高端去做事,实现弯道超速,做升级版高新区。他用聚焦、聚集、聚合、聚变四个关键词概括红岛经济区的发展思路。
依据国家导向和地方实际,红岛将过去十个产业发展方向缩减为“1+3”个产业,做到“聚焦”。“1”即补上软件和信息产业这一与青岛城市地位不相符的产业短板,大规模布局青岛软件科技城,“3”是指高端装备製造(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智能产业)、蓝色生物医药和科技服务业。
引进大批职业经理人
青岛高新区将招商局变为6个产业推进办公室,按板块化、平台化、市场化的原则运作。高新区管委会目前有300多人,不再向上级部门要编制职数,而是向市场要人才,引进大批职业经理人,做到“聚集”。
有效整合力量形成“聚合”。陈飞认为要由政府发挥作用、由产业组织实现,政府做增值服务。他以机器人智能产业为例,政府不按传统方式下达招商任务,在半年内先后聘请谘询公司做规划、青岛市发改委做评估,整合23家青岛机器人企业组成产业联盟,设立产业基金提供合作基础;又引入中科院自动化所、清华大学机械系、华中科技大学、哈工大、西工大等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引入国内外机器人龙头企业。
“半年内我们做完了政府应该做的,”陈飞说,做完了前期的规划和战略判断,提供扶持政策,陆续完成后期的环境优化,中间环节採用与最优秀的市场主体合作,最终实现“量”到“质”的“聚变”。
===================
招商引资实现三大转型
“曾有一家省内的胶皮产品製造企业想落户高新区,但他们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煤炭,这不符合高新区的引资要求,因此被我们拒绝了。”青岛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局长薛润波如是说。
在新一轮发展中,青岛高新区变过去的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对不符合国家导向及青岛地方实际发展需要的产业一概拒之门外,并从三个方面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方式的转型。
“对于基因药物、等离子芯片、新一代物联网、北斗导航这些新概念,行政干部没有‘全科医生’,招商引资怎么判断引进哪些项目?这种局面一定要改变。”青岛市委常委、高新区工委书记陈飞说,招商引资首先要从政府大包大揽向依靠产业组织转型,过去是用政策条件换项目,在他看来政府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做战略判断,根据未来形成的产业规模为核心,除了招商外,要在人才和公共平台建设上下更大力气。
引进项目交给市场判断
第二个转型是由政府优惠转向环境优化。当陈飞第一次与国内最大机器人企业渖阳新松谈判时,对方一口回绝。尽管该公司在青岛布局已经确定,但在各个区中,高新区开出的条件并非最优厚的。陈飞用产业组织的理念、红岛完整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最终打动了对方。
“青岛土地宝贵,不能再‘割肉增量’。”陈飞认为,真正有想法的大企业,对环境和政策的要求看重得多。除了产业体系外,青岛同时建设的12个公立项目都布局于此,最大的国际学校、三甲医院、奥体中心、会展中心、海洋湿地公园、美术馆、博物馆、地铁等都在红岛开建。
第三个转型是由项目导向转向平台导向。招商工作本质上是要釐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引进来的项目要交给市场判断,变行政部门来招商选拔项目为市场选项目、平台接项目。高新区正在酝酿的改革是要改变过去规划、建设、融资、运营、服务全部政府承担的模式,主要精力放在前端产业组织规划和后端的服务,通过和清华科技园、上海新生源等有成功实践的国内最优秀的市场团队来搭建平台,释放市场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