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证券投资基金法》亮相后,阳光私募界普遍将“发行公募产品”视为“重大利好”。不过,直到昨日,“私转公”的沉默才首度被打破。昨日,北京市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星石投资”)宣布,公司的公募业务申请在商业方面已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只待后台外包等细则出台就可以推进。
“经过与包括证监会在内的多方沟通后,为了更好地迎接公募业务的开展,星石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内部整改,力争达到公募基金的监管要求。”星石投资宣布,整改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专门设置了合规风控部,由公司一名合伙人任该部门总监,全面监察集合和制度整改;公司将搬入新址,并建设专门的机房等。
星石投资还表示,将借鉴公募基金公司的严格管理制度,不仅针对公募部,而是针对公司所有的相关人员,严防触碰三条红线(“老鼠仓”、非公平交易、利益输送)。具体包括全面安装监听电话和电脑等设备的实时监察制度,以及要求投资研究交易人员在交易时间上交所有手机等各类严格的监控制度。
相比星石投资的高调,多数阳光私募公司都还处于观望阶段。
“操作方面的细则还没出台,大家都在等待。”一位私募基金管理人告诉记者,公、私募在管理和操作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公募都是依靠管理费维持运营,私募则是根据业绩进行提成,私募发行的公募产品该如何收费,这个业界还没有具体的案例。另外,公募的仓位和配置都有严格的制度,而私募的主要特点就是操作灵活,“私转公”之后的产品该如何保持原有的优势,这也需要相关部门给出具体的操作建议。
“除了操作细则外,规模也将大多数私募挡在了门外。”私募排排网研究院彭晓武表示,按照新基金法对规模的要求,目前最多有30家私募可以达到门槛,仅这一条就将95%的私募挡在了门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