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中新社二十二日消息: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诞生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加快自贸区建设,曾经有过“自由港”之梦的厦门,加快了向自贸区“冲刺”的步伐。
据媒体报道,厦门已成立了申报自贸区的工作协调组,目前正在准备自贸区方案的制定和申报工作。对自贸区的热盼,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厦门的“危机感”。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是自贸区方案研究的参与者。在他看来,厦门也要从市场化的经济特区,过渡到自由化的自贸区,厦门经济特区才能进一步“特”,否则厦门将失去竞争优势,而其最有力的“王牌”依然是“对台交流”。
“厦门具备了自贸区的一切条件,但要脱颖而出,除了‘共性’,还要有‘个性’”,唐永红说,和当年厦门获选成为经济特区一样,厦门的“个性”在于除了促进改革开放的功能,更有对台交流的功能。
台湾综合研究院研究员戴肇洋近日在厦门参加“厦门自贸区研讨会”时也表示,厦门建设自贸区的一个方向就是两岸。他说,因为文化共通、特殊地缘等先天优势,加上大陆方面给厦门“对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定位,以及对海西经济区的政策等支持,厦门要落实这些支持,让自贸区亮出对台特色。
在唐永红看来,自贸区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产业投资、金融服务四方面自由化。而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两岸多年交流,厦门特区也的确积累下了丰厚的“家底”。
唐永红表示,厦门要设立自贸区,就是“要力争通过自贸区建设,促进ECFA更快推进,促进两岸经贸交流自由化,为两岸经贸自由化先行先试”,要有比ECFA和服贸协议更开放的政策,“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台湾学界官员乐观其成
唐永红亦透露,在和台湾学界、官员的交流中,他们普遍对厦门自贸区“乐观其成”。他说,台湾学界也承认厦门自贸区不可避免有和台湾竞争的部分,但“只要更开放更自由的政策,就可以为两岸两地提供更好的合作机会”。
不过,唐永红亦强调,对台交流固然是厦门打造自贸区的“个性”,但绝不能仅仅自我局限于“对台”。他说,自贸区是厦门推进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厦门自贸区一定要保留自贸区的共性,借助全球资源发展自己,“把对台开放寓于对外开放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