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英语新词/方 元 画
自从上帝把人类的语言打乱之后,学“外语”就成了人类甩不掉的麻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英国爱丁堡留学,住在学生宿舍。在宿舍的“迎新派对”上,我见到“宿舍长”米志。他很热情,但讲话带有浓重的口音,听得我耳朵抽筋。问他的家乡在哪儿?他叽里咕噜地吐出一个很长的词。我猜他讲的是德文,便问他学了多长时间英语?他怪模怪样地说:“没学过英格利什,但能讲一点。”我心里纳闷:“没有学过英语,怎么能到英国上学呢?”不过,我不想再让自己的耳朵受苦,决定放弃谈话。为了不令他尴尬,我鼓励他:“你的英语讲得不错。”听到我的赞扬,米志笑嘻嘻地连声致谢:“三克油!三克油!”
几个月以后,我逐渐适应了语言环境,听力有了改善,这才发现米志并非德国人,而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佬。那次聊天,他开了我的玩笑。米志来自苏格兰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格拉斯哥,他的口音别说我这“老外”听得费劲,就是伦敦来的同学也不太适应,说他讲得像“外语”。在苏格兰地区,人们普遍使用带有当地口音和方言的“苏格兰英语”。米志是苏格兰人,因而调侃说自己没有学过“英格利什(English)”。
米志还得意地教了我一句中式英文:“Long time no see(长时间没见)。”他告诉我,中国人讲的英语叫作“清格利什(Chinglish)”。没错儿,就是在大清朝,英语跟?鸦片贸易进了中国。不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出生的时候,英语已跟?“美帝国主义”被赶出了中国大陆。我第一次看见英语字母是在中学,那是“文革”的后期。一九七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破冰”,结束了西方国家对中国长达二十年的冷战。中国的学校也从此恢復了英语教学。
英语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声调高亢。我至今记得上第一堂英语课时,老师不是先教字母和单词,而是带领大家用英语高呼:“Long live Chairman Mao(毛主席万岁)!”我们跟?老师整整喊了一堂课。一星期以后,老师来教第二课,课文是:“Long, long live Chairman Mao(毛主席万万岁)!”那时学英语,不是为了了解世界,而是为了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革命。这样的“革命英语”,声调哪能不高亢?
一九七七年我上大学的时候,“文革”刚刚结束。英文课本是油印的临时教材,虽然课文中没有了“Long live Chairman Mao”,但仍保留了不少“革命遗迹”。我记得开始的一篇课文叫作《列宁学英语》。为了防止学生学外语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外语课本全部是中国人自己编写的。课文内容枯燥、脱离现实,很少涉及外国的生活和文化。
那时,虽然中国已改革开放,但仍然很封闭。即使大学教师,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也是一张白纸,因而能教给学生的也不多。
由于中国过去一边倒地学习苏联,因此英语教师极为缺乏。第一年,教我们英文的是一位年轻教师,她原是“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大学生”,讲英语时看?天花板,拖?浓重的山村口音。我们跟她学了一年“山寨英语”。第二年,换上一位中年教师。她过去是俄语教师,中俄关系冷却之后,转行来教英语,因此讲英语时舌头打“嘟噜”,带?俄国腔。有时,她还会哼一段上世纪五十年代流行的苏联歌曲:“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我们跟?她在云里雾里学了两年“俄式英语”。
美国作家丽达布朗(Rita Brown)说:“语言是一张文化路线图,告诉你它的人民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但中国的外语教学是把外语当作一个工具,而不是一种文化。它只给我们一根枴杖,却没有给我们路线图。那时的外语教学根本没有打算让你将来出国,因此只注重阅读和翻译科技文章,忽视基本生活用语,缺少听力和会话的训练。结果,教出来的是“哑巴英语”,不能与人对话沟通。
到英国以后,我才发觉过去在中国学的英语大部分用不上,更没有机会喊“Long live Chairman Mao”。大学导师发现我的英语问题,把我送到英语会话班进修。会话班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教师趁机拿“老外”作实验,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我们自己练习对话。
我和一个意大利同学、一个意大利裔的南美同学编在一组。他们讲的英语带?拉丁腔,既好听又上口。当他们用家乡话对谈时,好像俩人在对唱。难怪意大利歌剧能风靡世界。两个半月后,会话班结业了。当导师再见到我的时候,发现我改了一口“拉丁英语”,气得他要给英语教学部写抗议信。看来,到了英国也未必能学到“正宗英语”。
我原以为英语是“一种”语言,到了英国才发现英语有好几种。在这个六千万人口的岛国上有四个地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各地方有自己的文化和方言,因而有英格利什、苏格提什(Scottish)、威尔什(Welsh)和爱尔利什(Irish)“四种”英语。另外,由于美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外国移民越来越多,因此在英国还能听到“美国英语”、“印度英语”、“非洲英语”……英国“女王英语协会”主席抱怨说:现在讲“女王英语(Queen's English)”的只剩下BBC第三台了。
按说,“女王英语”是最正宗的。然而,如果有人说你的英语讲得“像女王那样正宗”,你可不要沾沾自喜,以为他在赞扬你,实际上他在讽刺你装腔作势!
有时,装腔作势的未必是英国人,而可能是那些母语不是英语的人。有一次我乘巴士,告诉司机我要下车的站名,请他到站时提醒我一声。那位印度裔司机用全车乘客都能听到的音量,教训我:“这是英国,你要讲英语!”我重复了两三遍,但那位老兄摆出一副誓死捍卫女王的英雄嘴脸,坚持要我讲英语。最后,其他乘客忍不住对他说:“人家讲的就是英语,但你不知道那个站名!”
如今,英国人对“女王英语”的正宗地位和纯洁性已不能再像殖民主义时代那么执著了。英语也不再是女王的私人财产,它已变成一家全球化的、有许多股东的上市公司。它的股东除了英国人之外,还有美国人、澳洲人、印度人、非洲人……中国人也会加入吗?
听说,牛津大学出版社正在考虑把中国的流行语编入英语词典。中国的“土豪”和“大妈”将为这家老牌公司带来亮闪闪的新面孔。Walk and see,走着瞧吧!
方 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