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商务部办公厅主任姚坚4日在自贸区建设专题发布会上表示,中国自贸区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正在建设的18个自贸区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已签署的12个自贸协定中,包括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还有6个自贸协定正在谈判中,分别是中国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等的自贸谈判。
姚坚介绍,在已签署的12个自贸协定中,除与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还未生效,其馀均已实施。“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准备,我国已初步构建起横跨东西的周边自贸平台和辐射各洲的全球自贸网络”,姚坚称。
日前,有消息称粤港澳自贸区或在继上海自贸试验区之后首先获批,商务部国际司副司长孙元江在同一场合表示,商务部在各地自贸区建设方面起到指导配合作用,也会参与方案制定,但具体时间表由国务院决定。截至目前,至少已有广东、厦门、天津、山东、江苏等省市提出筹建自贸区设想。
“十年前,在中国市场上很少见到榴莲、山竹、火龙果等热带水果,这是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生活体验”,姚坚说,如今,这些热带水果在中国已成为日常消费品,这正是得益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
姚坚指出,自贸区建设除增加了中国消费者的实际利益,还促进了中国与自贸伙伴贸易和投资的增长,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了其国际竞争力,带动沿边地区经济合作。
多边贸易体制仍为主流
孙元江表示,今年以来,中国自贸区建设工作“有突破、有进展、有前途”。中国和冰岛、瑞士分别于今年4月和7月签署双边自贸协定,实现了与欧洲国家自贸区建设零的突破。孙元江还指出,今年中国还与周边国家自贸区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如目前中韩自贸区举行了八轮谈判,进入要价谈判阶段;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共举行两轮谈判,确定了谈判的职责范围。
但孙元江表示,由于自贸协定仍无法替代全球多边贸易体制,这是因为自贸协定的受益范围有限,并且解决不了投资、贸易规则统一的问题,此外,签署自贸协定的成员国之外的主体无法享受成员间的优惠政策,因而不能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后仍应以多边贸易体制为主体,自贸协定为补充的方式进行国际经济合作。
此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孙元江表示,中国面对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一直都是开放的态度,“中国欢迎任何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安排,虽然没有参与,但我们一直在与谈判成员方保持信息沟通,”孙元江称,加入TPP是个大买卖,要做大生意,需要去评估所有潜在的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