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美感的缺失 \ 肖飞

  春节空闲,翻阅了两本关于美学的书,一本是大陆李泽厚的《美学散步》,另一本是台湾汉宝德的《美学漫步──汉宝德谈美》,两位在两地都是著名的美学家。前一本主要是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美的脉络,对我国美学基础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以至于至今我们的审美思路仍无出其右。后一本则是从美育的角度谈生活之美,强调美与生命的体悟,廓清美的范畴及美感培养,帮助人们从简单中寻找美,从艺术、宗教、形式等中发现美。角度不同,但都在力图阐明美无处不在,任何人、任何时代都不能忽略对审美的要求。

  李泽厚是大陆屈指可数的美学家,在他稍早且同样齐名的有宗白桦和朱光潜两位美学大师,他们都不懈于对美的探索,而今只有李先生还笔耕不辍,只是文章都从哲学的高度去深入探索,多见于高雅之堂,百姓并不知晓,其他两位都已作古。在后来研究美学的学者中很有名的好像较少,更不要说可以起到振臂一呼的人物。

  毕竟,美学对于现阶段的人们还没有到无之不可以生活的地步,一如《红楼梦》里烧炭的焦大,对美丽的林黛玉兴趣不大。在我看来,大陆的美学多囿于学界,都是从我国古代各种文化现象中研究解剖美,从而让人们了解和欣赏这些美。

  《美学散步》写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年轻时读过。作为哲学家,李泽厚没有进行枯燥的学术探讨,而是放下架子,让所写的东西尽可能使百姓读懂,这已很不简单。我之所以如今又找来读,实在是因为之后再没有出过什么很有见地的美学读物。余秋雨的书中倒常有关于美的观察与思考,可并不完整,有时会将通常之美过于提升到大美的境界,让人像吃了肥肉一样难以消化。美不仅要从歷史的深处去发现,还要从生活中发现,更重要的是发现后又自觉地去创造美,形成社会美的整体。

  显然,只是从中国的楼台亭阁、唐诗宋词或是佛道儒玄中去总结出美学概念远远不够。汉宝德先生原来主攻建筑学,后来发现,如果社会不懂得美,再好的建筑也是白搭,便转而研究美学,帮助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启迪美的自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反覆面陈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希望从小学直到大学,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美学,养成审美的习惯。他像一位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据理力陈,终于收到效果。可惜在大陆还少有学校开这门课,美被长期边缘化。读这两本书让我发现,只是将美学作为一门高雅的学问来做,止于书斋,孤芳自赏,对社会的作用不会太大,倘将美学视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多地关注身边的美,唤醒整个社会对美的重视,美学才会有前途。

  我去台湾多次,每次去,都有很多新东西让我喜欢,我的很多旅游同行都有这样的感受。对我印象最深的除了那里的风景,还有关于美的创意随处可见。感觉在台湾,已经将美的概念融入到全部的生活之中,人们像每天要吃饭一样离不开对美的关注。我去过位于台北一个巷道里的小茶馆,面积不足七十平米,里面却装饰得异常精緻,色彩、线条、后工业理念、空间布局等无处不显出雅致而舒适,每个周末的大早,人们排?队耐心地等待进去感受美的氛围。这不是个案,这里的平常巷弄都精緻有序,居民总是用欣赏和敬意面对他们久居的环境,不让美有半点的瑕疵。我最喜欢去台北的诚品书店和一些创意街区,在那里,生活被赋予了新意,一些纯生活化的东西被上升到美的高度,创意作品目不暇接,让美鲜活了起来。在南投小镇一座温泉酒店,大堂地面竟用十五公分见方的普通釉面地砖铺成,可从整体审视,设计时尚,质朴中透出高贵,足见美不是用钱买来的。去台湾最南端的垦丁,中途经过高速公路一个休息区,想不到室内的设计装饰之美绝不在大城市的任何一处建筑之下,无可挑剔。反观我身边的许多休息区,少了神似,缺了温馨和美感,是设计师、建筑师的原因,还是人们对美的要求本就这么高?

  我们太需要美的教育,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如同人们离不开蓝天一样离不开对美的追求,可美对于我们还是有很远的距离。说到装潢,就是拼材料,设计只在其次。每个家庭可以将自己的小窝装饰到极致,可对于室外的杂乱却极少关照,他们只是将审美局限在自我的狭小空间内。有句关于爱美老妇的调侃,“宁做老妖婆,不做老太婆”,将“美”和“妖”等同,一则说明不会美,再则说明人们对美的排斥。其实,真正会美的老妇,如艺术家白杨等,她们的修饰之雅是很多年轻女性难望其项背的。美在细节。我每去一个城市,都会关注街边的绿岛和店面招牌。在国内,绿岛站牙用材十分考究,不惜牺牲环境开山凿石。可绿岛内的泥土却大量裸露,晴天灰尘四起,雨天泥水横流。这些细节本很容易处理,问题是人们却看不见粗陋。至于店牌的设计,俗多雅少,不知道这些城市经营者和管理者美的眼光到哪去了。生活不仅是为了活?,还要去创造美。李泽厚在《美学散步》中说到,唐代少女以胖为美;中国民居建筑之美不在单体而在于整体上的体现;老庄哲学思想强调淡雅。这些无疑都是传统之美,可仅凭这些,只能解决人们对歷史美学的认识,却并不一定能形成美的自觉,更谈不上对创造美的渴望。我们需要对传统美的审视,同时需要实用美学,需要像汉先生那样的唐.吉诃德,启发人们关注身边的色彩、结构、视角、理念,以及每一个可以构成美的细节。这些对于我们都过于地缺乏,以至于想美,却不知道如何去表现。

  看过一篇媒体访谈,对象是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曾任北京奥运会设施规划评审委员会主席。他曾经批评上海浦东是一个“城市的孤岛”,在为中国城市规划困局把脉时认为,城市最为重要的是功能和环境,而不是震撼性的东西。他比喻说,健康的城市是一个人体,规划的作用是培养一个健康的人体,建筑设计的作用是配上好看适当的衣服,震撼性的设计则是衣服上的勋章。有些城市是直接做勋章,不管衣服,勋章乱挂,何美之有。问题是,现在很多城市最乐于做勋章,一再地拆建,在城市衣服上打上一块块豪华补丁。这种审美的缺失来自于政府管理者、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以及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任何一方审美水平的低下都只会把美打扮成妖、俗、怪、奇,带来丑的结果。汉先生十分强调感官美与心灵美的表达,而今社会上出现很多美丑不分的现象,概与此有关。

  一盆置于窗外绽放?的小花,自己虽很少见到,却可以让路人欣赏。美,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每个人都是美的创造者和审视者。美学教育更需要的是平民化和普及率,而不是将美当成手上的把玩,无端地被贵族化、奢侈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