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半年,IPO实质暂停,空壳公司“身价”纷纷上涨。同时新退市制度推出后,部分ST公司急于寻找靠山,甚至部分涉嫌违规的重组突然蒸发。商报记者采访发现,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重组闹剧不断,并梳理了三大类型的重组失败或暂停案例。
A 闹剧
壳费问题导致股东翻脸
近期,ST宏盛和*ST联华接连上演重组“互掐”闹剧。6月18日,ST宏盛在上交所召开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说明会。说明会上,重组方山西天然气透露,ST宏盛在邮件及短信中提及了壳费问题及股份转赠事宜,这是在双方签订的框架协议之外的内容,对此不能接受。山西天然气高管表示,这种要求有违相关法律法规,有损相关股东利益,并且公司与ST宏盛失去了继续合作的信任基础,致使双方谈判最终破裂。
6月25日的*ST联华年度股东大会也颇不平静。原重组方汇泰投资的董事孔令泉、李金岗双双被逐出董事会。第一大股东甘肃华夏投资代表李明春则称,汇泰投资重组*ST联华失败,是因为未满足部分股东的利益诉求。
点评:有着退市危机的ST公司,如何顺利实现重组,平衡各方诉求,是一个艰难的过程。ST公司接二连三的重组斗争,伤害了部分股东的利益,也是资本市场“畸形”壳文化的一种体现,希望类似闹剧能早日“收场”。
B 闹剧
玩家倒卖股权对簿公堂
在部分资本玩家眼中,上市公司或许仅是其倒卖资产实现利益的工具,此背景下的重组难言成功。6月9日,四海股份交易纠纷案涉案双方,浙江众禾、北京大河在浙江省高院对簿公堂,涉及四海股份的多份协议和函件公开。其中,双方协议中涉及的公司控制权转移,未做任何披露,涉嫌虚假陈述。并且浙江众禾通过北京大河掏空上市公司资产的事情被曝光。
*ST天龙的戏码则是多家资本玩家轮流上阵赚取利益,甚至为实现诉求借道司法手段。2012年6月7日,青岛太和接手东莞市金正数码所持有的ST天龙3810.7万股无限售流通股。2012年年底,ST天龙即因青岛太和拟转让股权停牌。今年1月6日,青岛太和即顺利出手,与绵阳耀达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转让上述3810.7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8.82%)。为取得这笔股权,双方还曾借道司法划转。青岛太和因倒卖获利5000万。然而,绵阳耀达并未因上述股份接手大股东。4月,因股权抵债,再次借道司法划转使中铁华夏担保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点评:在被资本力量“玩弄”的上市公司中,鲜有业绩增长、扭亏为盈的案例。为了利益火中取栗,甚至违法违规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在此过程中,政府对重组进程加强监管,使信息得以及时披露、违法行为得到惩罚,则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不二法门。
C 闹剧
涉嫌违法重组被紧急叫停
证监会公示的最新并购重组行政许可审核情况显示,41家公司中,东源电器被终止审查,永泰能源、嘉应制药、北海港、北人股份、天威视讯等5家,因有关方面涉嫌违法稽查立案,被暂停审查。其中,北人股份是获准后再被叫停。1月22日,公司称重大资产置换暨关联交易事项获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审核通过,1月26日却突然发布重组被证监会暂停审核的公告。北海港的重组变故也相当突然。1月10日,公司公告中尚未提及任何立案稽查一事,1月11晚间则突然公告称并购重组被暂停审核。
上述被暂停审查的公司中,有重组前股价异动的情况,分析人士认为或与内幕交易相关。1月16日起,嘉应制药停牌筹划重组,但公司股价在停牌前两个交易日大幅上涨8.77%,成交额亦明显放大。永泰能源也存在机构在公司停牌筹划定向增发前大举减持的情形。
点评:监管层对重组事项加强监管,强化信息披露,加大打击内幕交易行为,正在逐渐成为常态。并且监管措施也有不断创新,例如6月证监会对盛运股份进行了“实地核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