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我的美国邻居个个动手能力强。自己除草、铲雪、种花、种菜、烹饪、缝衣还是“毛毛雨”,更有高手上房能修缮,业馀做木工,圣诞礼物都是手工製作,真有“万事不求人”的范儿。反观内地,劳动节、儿童节时本地民众热烈讨论该不该让孩子做家务。高考期间更是“全民总动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乌鲁木齐某区甚至计划将包括体育公园在内的三处公园关闭二十天,以保证考生不受干扰,专心应试。

  家长觉得孩子学习任务繁重,校内上课,校外补课,周末学英语、奥数、钢琴、跆拳道,忙得喘不过气来,不应该让他们为家务分心,儿女吃好、穿好、休息好才是王道。每天放学时,公交车上也总能见到爷爷奶奶自己站?替孩子揹书包,孙辈却安坐大嚼“爱心点心”。家长爱护孩子的眷眷之心感人,但我杞人忧天,觉得如果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却忽视道德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孩子长大了四体不勤,甚至鄙视体力劳动,在生活技能、人格道德方面“先天不足”,就算当上了“成功人士”又如何?

  当然,家长是不得已而为之。在竞争激烈的现行考试制度和就业前景下,孩子似乎考上名牌大学才有出人头地、改变命运的机会。相比之下,做不做家务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一提。这样的教育理念可以追溯到我们强调“书包翻身”、轻视动手能力的文化传统。

  传统“精英人士”对体力劳动的轻视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声称自己学了不少手艺是为生活所逼。孟子则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理直气壮地把体力劳动者说成生来就该为脑力劳动者服务,并被后者统治的群体。“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中,农人名义上高居第二,实际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吃苦受累还得受官府盘剥,劳作一年都未必能果腹、养家。

  士子文人偶尔做点体力劳动,例如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在家搬运瓦片:“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被赞誉为珍惜光阴、砥砺自我、致力于收復中原的道德典范。但在自己家劳其筋骨、做点无用功是雅量大志,真去外面扛包谋生就难免“有失官体”之讥了。内地每年的“国考”──公务员考试甚嚣尘上,愈演愈烈,也是这种传统的流风馀韵。家长为孩子做家务纠结,折射出的思维定势是“劳动不光荣”,真正的荣耀是成为人上人、受人服侍。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家长如果平日厌恶家务活,认为花钱请个钟点工才配得上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或鄙视体力劳动乃至任何形式的劳动,觉得只有升官发财才算成功,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四体不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会不知感恩,觉得别人为自己服务天经地义,自己为别人出力匪夷所思。

  四体不勤轻则损害个人身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重则有可能造成人格缺陷,道德失范。爱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不可不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