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高人民法院3日召开发布会介绍说,最高法将设立专门的环境审判庭,并探索建立可跨行政区划审理环境资源案件的管辖制度。这意味着继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层面通过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后,最高法在司法层面再出重拳治污。
一直以来,环境资源案件都呈现出专业性强,且同一案件常交织民事、行政甚至刑事问题的特点,因此单一的审理程序往往无法满足现实审判的需要。加之环境损害的评估难、鉴定难以及地方保护等因素影响,使环境类案件成为司法机关最挠头的领域之一。
最高法发言人孙军工3日称,最高法已决定建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以期加强此类审判工作的组织保障。孙军工还说,各地高级法院亦应设立专门的环境审判机构,中级法院应根据实际审判业务量,合理设立环境审判机构,个别案件较多的基层法院也可考虑设立专门的环境审判机构。
虽然最高法的动作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但在设立环境审判庭方面,其实地方早已走在前面。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设立了134个环境保护法庭、合议庭或巡迴法庭。
在中国,司法管辖一直根据行政区划而定。与行政区划的严格界分不同,环境污染却不为这些人为界限所制。但因为环境监管、资源利用均以行政区划为界限,因而导致跨行政区划的污染通常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今年春季,袭扰中国北方诸城的大范围雾霾就是一例。
对此,最高法环境资源审判庭首任庭长郑学林3日表示,最高法目前正考虑改变目前的管辖模式,探索设立以流域等生态系统或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的跨行政区划的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
孙军工还透露,今后将严厉惩治环境监管失职犯罪,并在环境资源审判领域全面推行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同时及时上网公开生效裁判文书。此外,为加强公众对司法保护环境工作的了解,最高法将定期发布《中国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
探索设环境诉讼专项基金
近年来,环境资源纠纷数量呈较快增长趋势,因重大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越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作为“为公众呼喊”的环境公益诉讼在实践中遇到的诸多困窘也日益引人关注。
孙军工3日表示,最高法将探索建立受理公告制度,及时公告环境公益诉讼的受理情况。同时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将环境赔偿金专款用于恢復环境、修復生态、维护环境公共利益。
孙军工还表示,最高法将加大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司法救助力度,在原告胜诉的情况下,可判令由被告承担原告支出的各项诉讼费用。此外,鼓励从环境公益诉讼基金中支付原告所花诉讼费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