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东坡是个直性子,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拨乱反正后,看到了王安石倒台后,“新党”大肆镇压“旧党”,又向朝廷谏议再被贬,落了个新旧两党都得罪的下场。
但直性子有直性子的好处,凡事说得出口,也想得开。苏东坡六十二岁被贬荒芜的海南,渡海前,东坡不禁老泪纵横,发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的感慨。
但到了海南,苏东坡便在室内题诗一首:“无事互静坐,一日似两是;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这样的生活乐观主义实在让人惊讶。他在海南待了三年,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铭、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文风怡然自乐,不再指点江山,而有了小清新。
苏东坡是中国歷史上为数不多的、能把“工作与生活”进行分离的文人,即便在工作上挫折不断,也不会把生活过得糟糕透顶,而能从生活中自得其乐,不仅为诗文之大家,也为“生活之大家”。
要做“生活之大家”是需要智慧的,这种智慧是洒脱、乐观、理性等等优秀素质的集成,现代人喜欢用“抗压力”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其实还不仅仅如此,除了能抗压,还能活出花样来。就像一个人失足掉下了悬崖,下坠途中他抓住了一把杂草,看到了草丛中有一朵鲜花,还会感嘆一句“好美的花”,并且准备吟诗一首以作纪念。
这样的人,谁还能打得倒。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奥地利德语小说家,他生活在一个社会腐败,奥匈帝国强暴专制,政治矛盾激化的环境中,加上他是一个忧郁特质的人,后人都认为他是痛苦的孤独的,是一个连自己生活也过不好的人,事实上他是一个坚定的自得其乐主义者,当然这种“乐”,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欢乐”,他遵照内心很少与人交往,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
一九一四年八月二日,卡夫卡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行字:“德国对俄国宣战;下午游泳。”台湾作家龙应台也对卡夫卡这段日记发了感慨,他把国家战争与自己游泳并重,把死伤无数、人类浩劫与自己小小的舒懒闲散相提并论,还有谁比卡夫卡更“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