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上月信贷规模令市场大跌眼镜,中国央行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当月新增信贷仅3852亿元(人民币,下同),由6月超万亿水平大幅回落,并创下09年底以来新低;社会融资规模同样跳水,环比下滑86%至2713亿元,见08年以来新低。分析认为,数据下滑有季节性因素扰动,但融资需求不足及银行避险惜贷是信贷收缩的主要原因,预计货币政策后续可能维持中性偏松立场,并存在降息可能。
在经歷了6月的冲刺后,7月份新增信贷由前月的1.08万亿骤降至3852亿,同比少增3145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800亿。社会融资规模比6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减少1.69万亿和5460亿。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指:“完全出乎市场预料,市场一片惊呆,新增信贷创下2009年11月以来最差,社融创下2008年10月以来最差。”
不良率连升11月 银行谨慎放贷
央行罕有地在发布数据后进行解读,称数据回落与基数效应、6月份“沖高”较多及数据本身季节性波动有关。央行称,7月份歷来是“小月”,若将6、7月份合併来看,平均每月新增贷款仍有7000多亿元。央行强调,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仍处在合理区间,货币政策“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并没有变化。
除季节性因素外,市场更关注数据所反映出的信贷需求的不足。央行称,在“三期叠加”、经济运行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房地产市场正在调整背景下,有效贷款需求没有过去那么旺盛。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虽然前期微刺激发力下经济出现企稳,但包括进口、固定资产投资及工业增加值等数据的疲弱反映企稳基础并不牢固,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并不旺盛。他还指出,银行系统出于对资产质量下滑的忧虑,风险偏好已经下降,信贷投放亦趋于谨慎。央行表示,银行不良率已连升11个月。有分析称,近期银行针对房地产部门贷款有所收缩,令住户中长期贷款有所下降。
分部门来看,当月住户贷款增加206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5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803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77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35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082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726亿元。
去槓桿力度大 表外融资挫
值得关注的是,7月信託贷款、委託贷款、未贴现承兑汇票等涉及表外融资的项目明显减少,造成社会融资规模罕见低于新增信贷,澳新银行中国经济师周浩说,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情况,显示去槓桿力度超出预期。数据显示,当月委託贷款增加1219亿元,同比少增708亿元;信託贷款减少158亿元,同比少增1309亿元;未贴现的额银行承兑汇票减少4160亿元,同比多减2383亿元。央行称,这主要与近期规范相关业务发展、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控制有关。个别信託项目近期出现兑付风险,银行也相应加强了风控。
中金债券研究团队指出,货币信贷数据严重低于预期,并不意味经济将重新陷入萎缩,但对政府而言,后期仍需多管齐下才能刺激社融回升,包括补充银行资本金、放松贷存比约束、适度容忍银行不良资产上升来推动广义流动性回升等。
券商料最快下月降息
该机构认为,在信贷数据低于预期情况下,短期内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预期会升温。刘东亮称,从总量角度看,目前信贷资源充足,全面降准的概率不大,未来央行可能有两个选择,一是降息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最快8月份就有可能出现;二是通过窗口指导要求银行加大信贷投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