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方债务、清理税收优惠、个税税制……今日人大记者会上,财政部长楼继伟举重若轻,从容应对。临近记者会尾声,最后两个问题却让这位掌管14万亿元国家“钱袋子”的财长直言“伤脑筋”、“难回答”。
“财政工作事无鉅细。budget─预算,英文里原来就叫‘公事包’,所以我带了一个大包。”楼继伟带了满满一包文件赴会,还特意请来财政部副部长刘昆作补充。在媒体记者提问的过程,楼继伟一直双手交叉凝神思考。按计划,今年的“营改增”重点是生活服务业、金融业及建筑业、房地产业四大行业。楼继伟说,其中最难的是不动产业转成徵收增值税。
在他看来,这项改革令所有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纳税人都会获得好处。不动产可以纳入抵扣,所有行业都将受益。但不动产形态复杂,办公室、厂房、水坝、公路种种,涉及几乎所有企业甚至个人,测算难度可以想见。
在所有人都受益的情况下,若想总收入不下降就要适当提高税率,“但是,在经济的下行期间,我们也不能够完全这样做。”因此,这是最难的一步。
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速也降至个位数,创下20多年来的新低。同时,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如何缓解财政收支的压力,想必更是令财长殚精竭虑的难题。
“今后一段时间,也可能就是一位数。”楼继伟说,财政政策不能只谈一年,必须考虑中期。要加大扩张性财政政策力度,保持经济处于合理增长区间,就有必要保持足够的支出规模。
或许这两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和改革,在“稳”和“进”之间,寻求一种“刀刃上平衡”的缩影。
“我不敢跟你说哪天能出来,反正今年得出来。”对于“营改增”,楼继伟的回答乾脆直接,刚性支出如何压缩,他的回答是效果却不理想的就要调整。例如对环保节能产品给予消费补贴的政策,出现了很多拿发票来骗补贴的,还有本应被淘汰的企业因此得以存在,这项政策就被终止。“不是所有政策都是刚性的,要分析哪些确实花有所值,不能浪费掉纳税人的钱。”
======================
】“全国三公经费3000亿元”流传甚久,官方未置可否。直到今日,楼继伟以一句“胡扯”作出闢谣。
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中央财政2014年“三公”经费逾71亿元人民币,比前年减少8亿元,今年的预算不多于去年。
今天在回答“三公经费削减下的钱都去哪儿了”时,楼继伟说在三公经费问题上,中央政府是代编地方预算,地方自己编预算,中央来作汇总,因此对三公经费的细节不太清楚。他推算,去年中央财政2万多亿元支出,地方财政15万亿元支出,按这个比例来估算,全国的三公经费大概是400多亿元。
“减下来的8个亿,收回总预算平衡,这是一个财政上的常识,没有说收回的钱用到什么地方,平衡在各个方面。”楼继伟说。
去年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71.54亿元,与年初预算相比下降10.2%。2014年的预算则为71.51亿元,同比下降10.3%。这已是两个数据自公布以来连续第三年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