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内地金融业走尽十年轮迴路,再次步入混业经营的歷史潮流。光大银行近日宣布,设立理财子公司,正式打响内银分拆业务第一枪。同时兴业银行併购华福证券传闻,亦搅动券商牌照放开的市场预期。分析认为,随着监管水平的日渐成熟、企业及个人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巨大冲击,金融混业经营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内地金融混业模式较为普遍,不少商业银行通过全资或参股形式,进驻券商、信託公司。1992年后,央行各级分行亦开始介入金融混业领域,但因行业秩序混乱引发问题不断,监管层提出严格的分业经营及管理要求。1995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分业经营的原则与精神,随后颁布实施的《银行法》、《证券法》、《信託法》,构成了内地金融分业经营的法律基础。
提升银行经营水平
但近些年来,随?内地金融监管进入较为规范、成熟的阶段,混业经营议题重新提上日程。中国证监会本月六日表示,正研究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申请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惟尚无明确时间表。九日又传出消息,兴业银行有意併购华福证券。
行业最新动向发生在上周五(三月二十七日),光大银行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公司全资设立理财业务子公司。这也意味着,光大银行拆分理财业务完成内部审议决策程序,只待监管机构审批即可。中信建投研报对此指出,银行将会向资产管理角色转型,理财业务拆分成立子公司,有望显著提升公司估值水平。
在金融专家看来,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教授表示,较之其他金融机构,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行业竞争加剧、盈利能力迅速下降,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利空影响,若无其他新业务增长点,其生存环境日渐堪忧。“这也是监管层考虑从银行开始实施混业经营的主因”。
另一方面,金融业现时面对的是客户的全方位需求,在金融交易和融资品种繁多、创新活动频密背景下,企业与个人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若不发展混业经营,银行难以适应金融系统发展的需求,金融业效率亦大为降低”。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则坦言,从竞争需要角度,券商股权质押贷款、融资融券等类信贷业务的出现,使银行有推动混业经营的动力与意愿;同时互联网金融打通了钱包和投资帐户,迫使银行寻找新的出路。“监管自身的规则正按中国金融市场演变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革。”
混业经营三条路径
对于银行混业经营的转变方式,平安证券研报指出,主要有三条路径:做加法,混业化买进,成为金控平台组成部分,如浦发银行成为上海国际集团旗下银行信託平台等;做减法,即转型控股公司,相关业务部门单独分拆。光大银行旗下理财业务就是最新案例;跨界,即银行主动构建平台与互联网金融相融合,以及互联网银行构建银行与互联网公司间的平台等。
奚君羊明言,就单个金融机构而言,银行发展金控集团后,旗下可有不同金融业态,相关业态虽相对独立,但亦方便开展合作,因此混业经营初期可先发展金控集团,该模式简便易行,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有成功案例。其后,金控集团可通过股权收购等方式进一步发展不同混业,如银行发起对券商的收购;第三阶段是不同业态间的业务,在银行自身范围内的融合。
=====================
全球金融混业存三种模式
在全球来看,多数国家金融业都经歷了由分业到混业的歷程。美国自1928年经济危机后,于1933年出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奠定金融分业基石,维护金融稳定。经过六十馀年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令政府反思过度管制、经济活力不足的问题。1999年,美国正式颁布《金融服务现代法》,允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跨界经营,从此确立了美国金融的混业格局。同一时间,欧洲、日本亦掀起混业大潮。
从混业模式来看,各国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以美国、日本、台湾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即一个金控平台下设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二是以英国为代表的银行母公司模式,即以银行为主体,下设证券子公司、保险子公司;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母公司模式,银行内部设证券业务部、保险业务部。香港的金融业发展遵循英国的银行母公司模式,即银行母公司下设证券及保险子公司,可同时经营银行、证券及保险业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