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今届广交会无论在出席人数抑或成交金额,均逊于去年
第114届广交会昨天落幕,录得境外採购商较上届减少6.5%,出口成交额亦较上届降10.9%;其中对新兴国家市场的成交额下滑明显,单是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金砖四国”成交便较上届剧降17.2%。不过,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刘建军指出,本届品牌展区成交比重提高,企业更加注重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据主办单位统计,本届境外採购商与会近19万人,来自212个国家和地区,与会人数比第113届减少6.5%,比第112届微增0.1%。与会人数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香港、美国、俄罗斯、台湾、马来西亚、印度、泰国、日本、印尼、韩国。
而本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1946.1亿元人民币(折合316.9亿美元),较第113届下降10.9%(扣除汇率波动因素,下同),较112届下降3%。其中,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成交额呈现恢復性增长,同比112届增长11.8%、42.8%。但对“金砖四国”成交较113届、112届分别降17.2%、12.2%,而对中东、东盟的成交亦齐齐下跌,其中对中东分别下降23.2%、15.5%。
品牌展区成交增6.1%
刘建军表示,企业成交订单以中、短单为主,3个月以内的短单佔48.9%,3至6个月的中单佔34.9%,6个月以上的长单仅佔16.2%。这显示外需尚未根本好转,中国外贸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品牌展区成交比重提高了6.1个百分点,拥有自主品牌、设计理念先进、技术不断创新的高附加值产品成交较好。“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是今后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
中医药出口成新亮点
除了品牌交易成绩理想外,医药保健产品亦是今届广交会另一亮点。据相关出口商会统计,中医药成交较去年同期增幅较大,特别是对非洲、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地客户成交同比大幅增长。但受境外竞争加剧,价格优势逐渐消失等影响,中国食品土畜产品在国际市场遭遇巨大挑战。
据中国医药保健进出口商会统计,截至11月2日,医药保健在广交会上累计成交2.1亿美元,其中化医药、中成药增幅较大;由于愈来愈多来自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客户到会,他们普遍大量採购附加值较低的药品和器械,加大了採购量。在这种情况下,一批以生产医疗器械为主的企业,加强自主研发与设计,在本届广交会上大有斩获。
农产品国际市场内外交困
相对医药保健产品表现亮丽,食品及土畜进出口商会反映,食品土畜5个展区成交额同比有所下滑,虽然来自东南亚地区的採购商数量略有增长,但欧洲採购商明显减少。商会指出,现时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遭遇“内外交困”之势,对内方面,缺乏先进技术支持、缺乏规模经济优势、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等因素,均令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不断上涨;对外方面,境外规模优势农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挫,令中国农产品遭遇很大困境。
此外,近年中国内地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也损害了食品行业的整体形象,参展企业都表示要重塑“中国製造”的声誉。恆福食品公司董事长张远树表示,“如今食品企业的质量关都越抓越严了,连我们小型企业每天都会抽检20%的产品,不过关的产品我们一律销毁。”
洽洽食品公司自2002年起开拓出口市场,虽然出口所佔比例不足10%,但从原料採购到生产过程再到成品出口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监控。该公司进口部负责人刘波表示:“除了一套必需的出口质量检测流程之外,我们还会请独立机构依照进口国的安全标准再进行检测,给食品最权威的安全认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