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受惠于欧美经济温和復甦,港商对出口前景趋于乐观。厂商会调查发现,有近七成二会员企业预计,今年出口订单会与去年持平或有所增长。但内销方面,则依旧面临持续多年的“税负和收费繁杂”、“价格竞争力欠奉”等问题,分别有逾七成和六成五的企业认为上述问题“非常严重”或“严重”。该会会长施荣怀呼吁,应由特区政府牵头,结合商会协助,帮助港企打通如税收等政策上的阻碍。他又说,针对劳工成本不断上升,无法实现自动化的行业,唯有考虑搬迁,称商会正考察在广西、江西等地设厂区的可行性。\本报记者 汪澄澄
厂商会于今年三、四月期间,以问卷访问了266家企业,其中178家有在“珠三角”设厂,从事食品、成衣、电子、玩具、食品、纺织、印刷等。截至本次,该调查已连续进行六年,旨在追踪港企于该区域的生存状况。调查发现,美国和欧洲仍然是港企的主要出口地,逾七成企业的产品主要出口欧美。而分别有五成八和五成五的企业也涉及内销(中国)和本销(香港)市场。
由于港企依然以出口为主,故因内地经济增速放缓及国家政策收紧高消费,对内销市场的影响,施荣怀认为,不会对港企造成太大冲击,而企业也越发懂得灵活调整运营策略,应对变化的市场形势。至于出口,他指出,虽然美国联储局表明会逐步减少买债规模,或令资金流动性显著下跌,不过若从另一角度看,美国退市亦反映美国经济有復甦迹象,相信反而会带动本港厂商的订单数目增长。
此外,施荣怀亦指,今年出口到亚洲市场的佔比维持在四成四以上,而欧美等主要市场佔比有所下降,反映经贸重心东移。调查亦发现,港企也正试水东盟国家,反映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
对中长期内销市场有信心
就今年首季的出口表现,得益于美国经济有所復甦,该会副会长兼中国内地事务委员会主席徐炳光表示,首三个月的出口较去年有好转,当中约七成二企业预期,全年出口订单将按年持平或有所增长。?眼长远,则有七成三企业认为,未来三年,在珠三角的投资规模将扩充或维持不变。他又说,虽然内地市场较为淡静,但本地厂商对中长期内销市场仍有一定信心,有七成四内销企业预期,未来三年内销业务会有所增长。他补充说,经过过去五到十年的转型和淘汰,仍生存的企业,未来减少的数量不会太多,部分也有上升发展的机会。
就企业运营环境,今次的调查发现,四大最突出负面因素依次是劳工成本上升、劳动法规引致的成本风险、人民币汇率变化风险,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该会副会长兼中国内地事务委员会主席徐炳光指出,有超过七成的受访企业表示,最近三年曾因为与劳工相关的问题感到困扰,尤其是劳工社保支出负担沉重、员工不愿缴交社保的风险,以及地方政府行政事业性收费庞杂繁重最为突出。
冀港府牵头打通政策阻碍
例如从本月开始实施的,由企业多付2%工资以建立工会的政策,施荣怀认为,给港企带来不应由他们全权承担的压力。加之税负等问题,他认为由港府牵头,结合商会协助,帮助港企打通政策上的阻碍。而针对劳工成本不断上升,他认为,企业需要努力实现自动化,而对于製衣、玩具等无法完全自动化的行业,或唯有考虑搬迁,称商会正考察在广西、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设厂区的可行性,但强调商会力量有限,仍须依靠政府出面。
调查报告建议,特区政府应检视驻外经贸办的布局,增加对内地省市和其他新兴市场的覆盖。因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在内地的办事处就各有5个和9个,而特区政府连同贸发局在内地的办事处只有15个,相信仍有空间。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不断牵头私人企业,在四川、天津、南京等内地省市创办多个合资产业园区,香港政府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努力,以注资或入股形势,直接在内地或海外建立主体性的香港产业园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