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需要100亩地种茶叶。”温州市文成县周山乡农民施正广笑着说,以前没有这个政策,眼看着不少乡亲的地都闲着,自己乾着急没办法。
施正广所说的“政策”是今年8月出台的《温州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自10月1日起,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在内的12类农村产权将可进行交易。
随着施正广将手中的求购标的意向书交给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农村产权入市交易”也在温州变成现实。
因为兼具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和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双重身份,因此,温州土改新政甫一推出,即引发外界关注。“温州模式”能否为全国土改树立一个成功模式,无疑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施正广说,自己是种茶叶起家,随着收成越来越好,土地却越来越不够用。自己想多弄点地,种上30年的茶叶,无奈此前的政策不允许土地交易,自己把事儿做大的想法也一直没法实现。
今年8月,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有限公司获得授权,具体落实当地新一轮土地改革。于是,施正广闻风而动,喜不自胜。
农民手中资源可以变现
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林女士对大公报说,其实因为这项政策获益的不止施正广这样需要土地的人,那些将土地流转出来的人也非常高兴。“农村的资源非常多,但都不能变现。这次改革搭起了一个平台,让农民手中的资源可以变现。”林女士说,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谘询,确定交易意向的农民几乎都填了申请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对大公报表示,温州改革的关键就在于搭建了平台,出台了细则。这让农村产权交易有法可循,而且交易效率大大提高。
进入“温州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官网,农村产权集体物业、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的流转均有规范的合同文本可供使用。很多农民都将需求意向挂在“温州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官网,最小的一宗土地标的为78.4亩,最大的一宗达416亩之多。
很显然,温州模式在当地颇受欢迎,但其能否推向全国呢?对此,李国祥认为,不同地方的“土地逻辑”很不一样,每个地方的试验只能代表当地,不应随意上升到全国高度。因此,尚不能说“温州模式”具备全国意义。
不过,李国祥也表示,温州土改通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机构,扩大农村产权交易范畴,已经在为进一步的改革做铺垫,接下来如果能够得到中央决策层的呼应,相信有望推动全国土改取得实质性进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