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完成4个月的例行维护作业后,近日离开大连造船厂,继续驰骋在蓝色国土上;曾在西太平洋下潜至7062米、全球下潜最深的作业载人潜水器的蛟龙号,也刚刚完成本年度第一航段科考任务返回母港。这两件中国造船工业里程碑式的产品,早已为世所瞩目,然而却鲜有人知道它们都“师出同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成立于1999年7月1日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工),是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作为中国最大的造修船集团,中船重工拥有7家造船厂、数十家船舶配套企业。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中船重工的持续发展亦面临不断加大的压力。不过,在“订单荒”遍及全球船厂时,中船重工仍然稳坐江山。
今天的中船重工总资产和盈利水平令人很难想像十五年前、成立之初的中船重工还被人形容为“丐帮集团”。“天帮忙、人争气。”执掌中船重工十年有馀的总经理李长印曾这样概括近年的发展。
年营收料超2000亿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波看来,之所以能够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保持盈利能力,其中的奥妙首要是正确的战略和思路。
作为一家军工央企,根据国家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中船重工确定了“两大目标”: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中国海军装备最强最大的供应商、中国造船业的主导力量。
为实现这两大目标,中船重工提出了本世纪前20年“三步走、翻三番”发展战略,即到2020年,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在2000年基础上翻三番。而这一战略的主要经济指标在2009年已提前实现。
2007年后,中船重工又将2020年前的发展目标进行了调整,包括“十二五”进入世界500强、2020年前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在2000年基础上翻四番,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国内最强最大、国际一流的船舶集团。
2011年,中船重工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全球造船企业前三甲。
十八大后,中船重工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要在2000年基础上突破翻四番;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10年基础上突破翻一番。
按照中船重工目前的发展态势,有望在今年完成经济总量超过2200亿元人民币、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为加快建成国际一流船舶集团奠定基础。
大手笔开展资源整合
作为一家在国家行政性总公司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型企业集团,十五年来,中船重工从加强集团功能建设入手,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集团总部和成员单位两方面的积极性。
2005年12月9日,中船重工按照资源共享、做强做大的思路,将大连造船重工有限公司和大连新船重工有限公司整合重组,成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船集团),震动业界。
重组当年大船集团造船产量即位居全国第一,当时海内外媒体评价这起标誌性事件为“中国造船业新型航母起航”。目前大船集团产值已接近300亿元,中国第一艘航母亦从此解缆起航,成为中国造船企业的突出代表。
2009年,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工)成功发行上市,实现了中船重工资本经营的重大突破;2013年,又推进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及相关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开创了中国军工重大资产证券化先河。
在大手笔开展资源整合的同时,中船重工机制创新亦未停步。目前,中船重工已全面实施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并推进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对集团内部,不断强化其作为集团指挥中枢的作用,开展全员竞聘上岗,有效激发了总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建设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集团‘司令部’。”孙波说。
“不仅仅只是一家船厂。”早在2009年底,很少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的李长印在中船重工上市时曾说过,中船重工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
军品做精铸就蓝水海军
2012年9月25日,中船重工研製的航空母舰─“辽宁”号交接入列,使中国拥有第一艘航空母舰,标誌?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于增强国防实力和综合实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军品做精”是中船重工产业布局中的关键一环。
研製中国85%海军装备
作为一家军工央企,军品业务一直是中船重工的重要职责使命。中船重工承担了中国水面舰艇、常规潜艇、核潜艇、水中兵器、舰船武备、信息电子等的研究、设计、製造、试验、保障任务。目前中国大约85%海军装备、100%核潜艇的建造都来自于中船重工。
除了众所周知的辽宁舰外,中船重工自主研製的116舰是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导弹驱逐舰,体现了信息化舰艇装备的发展特徵,被誉为“神州利箭”。研製生产的167舰等新型导弹驱逐舰,多次作为舰艇编队旗舰出访,并远赴亚丁湾海域护航,扬国威,壮军威。
此外,2009年海军成立60周年阅兵仪式上让人眼前一亮的核潜艇、常规潜艇都是由中船重工设计、生产製造。“军品做精”。作为中国海军装备研製的主体力量,中船重工近年来在核潜艇、常规潜艇、水面舰船、水中兵器、舰艇武备等方面相继突破了一大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关键技术,总体设计能力、总装建造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设备配套能力全面提升。
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提出准确把握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军事创新。有分析认为,未来中国军费将向採购先进装备和加强训练维持倾斜,军民融合领域市场化改革力度空前,军工行业景气度将持续提升。
中船重工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资产证券化上,在传统军工企业中走在前列。受益于军工资产注入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国重工2014年上半年军品业务的利润佔比大幅提升达18.6%,远高于去年同期的8.28%。在核心军工总装资产大连造船厂和武昌造船厂注入后,有效对沖了民船行业的负面影响。
===================
拓展领域 三大主业协调发展
为抵御船舶行业较强周期性波动的经营风险,中船重工在不断稳固传统船舶业务、军品业务的同时,依託自身长期积累的军品生产、船舶设备製造等技术优势,积极向非船业务领域拓展,军品、民船、非船三大主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非船产业在中船重工整个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3%。
现代模式缩短建造周期
建大坞、造大船,是中国几代造船人的梦想。中船重工通过军民结合、造船与修船结合、造船与海洋工程结合、船舶与非船结合,深入推进了产业、产品、市场、资本等结构调整。
中船重工以环渤海地区为中心,已拥有大连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青岛北船重工等7家造修船企业及国内最强最齐全的船舶配套能力,可承建和坞修40万吨超大型船舶在内的各种民用船舶。
2004年6月,中国承建的首批5艘30万吨超大型原油船(VLCC)全部交付伊朗船东,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使中国成功跻身于建造超大型船舶的国家行列,并打破了这一领域由日、韩垄断的格局,成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
今年年初,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10000箱集装箱船顺利交付,实现了国内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新的飞跃。採用现代造船模式,大大缩短了船舶建造周期,中船重工建造的VLCC水下周期为38天,4250箱集装箱船水下周期为30天,主流船型建造周期逐步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船重工按照有限、相关多元发展的原则,以军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在国家重大工程、替代进口、区域经济发展、节能环保等领域,推动非船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如中船重工研製的三峡升船机,其设计、製造、安装难度均为世界第一。中船重工研製的大型枢纽机场行李处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一举打破国外企业垄断。中船重工承建的港珠澳大桥进入钢箱樑吊装阶段,技术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
目前,中船重工已在能源装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特种装备、物流贸易等五大领域形成了一批处于领先地位的非船品牌产品,在支撑集团公司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海工装备版块增长强劲
随着高油价驱动全球海洋油气开採投资逐年递增,近三年国际海工装备市场需求呈现稳步增长。中船重工下属上市公司中国重工201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海洋工程装备实现主营收入43.29亿元、同比增长55.19%。
中国重工上半年承接并生效的海洋工程装备订单9座(艘),完工交付海洋平台2座、海工辅助船2艘,实现主营收入43.29亿元、同比增长55.19%。期末手持海洋工程装备及公务船共58座(艘)。
中国重工所属企业是中国最早进入海洋工程装备设计、製造领域,目前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拥有众多产品和技术,已累计建造各类海洋平台30馀座,海工船舶30馀艘。
从30多年前滩涂区的钻井沉箱起步,到浅水区的大脚Ⅲ型钻井平台,再到近年的JU2000自升式钻井平台和305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及10万吨、15万吨、23万吨浮式生产储油船、海上生产生活模块,三用工作船、水下导管船等,几乎覆盖了海工装备各类产品的建造、修理和改装,代表了中国海工装备製造最高水平,并逐步形成了工程总包能力。
中国重工经营策略上始终坚持建造高价值船舶和海工装备。早在2012年上半年,来自能源、运输及近海相关方面的订单已佔中船重工集团总订单量的58%。该公司预计,2015年,非商业船舶的建造所产生的收益将佔公司总收益的55%。
今年上半年中国重工新承接订单494.36亿元,其中军工军贸与海洋经济产业新接订单154.8亿元,佔比约三成。至2014年6月底,公司手持订单1485.76亿元,军工军贸与海洋经济产业手持订单921.68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52.7%。订单结构的多元化显示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已经平稳度过了行业最低谷。
自2012年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来,中国针对海洋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扶持政策陆续有来。
根据由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编织的《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施方案》设定的发展目标,到2016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将实现浅海装备自主化、系列化和品牌化,到2020年,全面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设计和製造技术,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
|